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燃油经济性建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排放性建模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驾驶性能建模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5-16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瞬态燃油经济性评价建模 | 第18-3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传统发动机均值模型 | 第18-24页 |
2.2.1 进气歧管模型 | 第18-20页 |
2.2.2 燃油蒸发与油膜补偿模型 | 第20-23页 |
2.2.3 动力输出模型 | 第23-24页 |
2.3 发动机热力学建模 | 第24-31页 |
2.3.1 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 第24-26页 |
2.3.2 发动机冷却系统建模 | 第26-29页 |
2.3.3 发动机温度模型 | 第29-30页 |
2.3.4 发动机冷却液修正因子建模 | 第30-31页 |
2.4 混合动力汽车节气门动态协调 | 第31-34页 |
2.4.1 节气门动态协调控制原理 | 第32页 |
2.4.2 电机转矩补偿控制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排气管瞬态排放动力学建模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发动机冷起动排放模型 | 第35-40页 |
3.2.1 缸内燃油分布和燃油传递 | 第36-38页 |
3.2.2 碳氢排放模型 | 第38-39页 |
3.2.3 一氧化碳排放模型 | 第39-40页 |
3.3 TWC三元催化器动力学建模 | 第40-44页 |
3.3.1 TWC温度模型 | 第40-43页 |
3.3.2 TWC储氧模型 | 第43页 |
3.3.3 排放转换效率模型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中低频纵向响应驾驶性能评价建模 | 第45-62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发动机启动过程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发动机启动动力学分析 | 第45-47页 |
4.2.2 发动机启动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4.3 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分析 | 第48-54页 |
4.3.1 换挡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49-53页 |
4.3.2 发动机电子节气门与电机联合调速的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 | 第53-54页 |
4.4 动态协调控制过程 | 第54-60页 |
4.4.1 离合器结合过程的控制 | 第54-59页 |
4.4.2 转矩动态协调控制过程 | 第59-60页 |
4.5 中低频纵向响应的驾驶性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多目标综合性能评价仿真平台建模及仿真分析 | 第62-78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整车综合仿真平台的建立 | 第62-63页 |
5.3 综合性能循环工况仿真分析 | 第63-77页 |
5.3.1 瞬态燃油经济性仿真分析 | 第63-68页 |
5.3.2 瞬态排放性能仿真分析 | 第68-74页 |
5.3.3 驾驶性能仿真分析 | 第74-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后续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6.2 后续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