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5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1-2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和评析 | 第27-40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7-32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32-39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 第39-40页 |
1.3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40-51页 |
1.3.1 小城镇 | 第40-43页 |
1.3.2 基础设施 | 第43-44页 |
1.3.3 财政投融资 | 第44-46页 |
1.3.4 投融资管理体制 | 第46页 |
1.3.5 基础设施与投融资的关系 | 第46-5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51-5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52-55页 |
1.4.3 研究思路结构图 | 第55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5-57页 |
第2章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57-69页 |
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57-60页 |
2.1.1 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 第57-59页 |
2.1.2 公共物品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59-60页 |
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60-62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第60-61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61-62页 |
2.3 政策性金融理论 | 第62-65页 |
2.3.1 政策性金融理论概述 | 第62-64页 |
2.3.2 政策性金融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64-65页 |
2.4 城市管理理论 | 第65-69页 |
2.4.1 城市管理理论概述 | 第66-67页 |
2.4.2 城市管理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67-69页 |
第3章 国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借鉴 | 第69-83页 |
3.1 美国市场主导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 | 第69-73页 |
3.1.1 美国小城镇建设 | 第69-70页 |
3.1.2 美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 第70-73页 |
3.2 德国政府主导型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 第73-75页 |
3.2.1 德国的小城镇建设 | 第74页 |
3.2.2 德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 第74-75页 |
3.3 英国政府与市场并重型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 第75-78页 |
3.3.1 英国小城镇的建设 | 第76页 |
3.3.2 英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 第76-78页 |
3.4 加拿大政府区域融资机构主导型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 第78-79页 |
3.4.1 加拿大小城镇的建设 | 第78-79页 |
3.4.2 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 第79页 |
3.5 日本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 | 第79-81页 |
3.5.1 日本小城镇的建设 | 第80页 |
3.5.2 日本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特征 | 第80-81页 |
3.6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启示 | 第81-83页 |
第4章 国内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案例分析 | 第83-93页 |
4.1 北京市小城镇建设及其小城镇发展基金 | 第83-87页 |
4.1.1 北京市小城镇建设 | 第83-84页 |
4.1.2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基金 | 第84-87页 |
4.2 河北固安产业园区投融资模式——固安模式 | 第87-89页 |
4.2.1 背景 | 第87页 |
4.2.2 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 第87-88页 |
4.2.3 “固安模式”管理体制 | 第88页 |
4.2.4 园区财政支付能力分析 | 第88-89页 |
4.3 大汉模式——小城镇集中连片综合开发 | 第89-90页 |
4.3.1 背景 | 第89页 |
4.3.2 管理体制 | 第89-90页 |
4.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的PPP实践 | 第90-93页 |
4.4.1 项目简介 | 第90页 |
4.4.2 项目运作的方式 | 第90-91页 |
4.4.3 项目建设过程中财政投入资金的处置方式 | 第91页 |
4.4.4 项目回报机制 | 第91页 |
4.4.5 监管架构 | 第91-93页 |
第5章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 | 第93-121页 |
5.1 内蒙古小城镇发展现状 | 第93-97页 |
5.1.1 内蒙古城镇化率显著提高 | 第95-96页 |
5.1.2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 | 第96-97页 |
5.1.3 小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 第97页 |
5.1.4 小城镇建设呈现边疆民族地区城镇特点 | 第97页 |
5.2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 | 第97-112页 |
5.2.1 内蒙古小城镇类型及基础设施特点 | 第98-100页 |
5.2.2 分类型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100-101页 |
5.2.3 分行业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 第101-102页 |
5.2.4 按资金来源结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 第102-106页 |
5.2.5 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小城镇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106-109页 |
5.2.6 按经济发展类型内蒙古小城镇部分基础设施存量情况分析 | 第109-112页 |
5.3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 | 第112-116页 |
5.3.1 内蒙古小城镇分行业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 第112-114页 |
5.3.2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 | 第114页 |
5.3.3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 | 第114-115页 |
5.3.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 第115-116页 |
5.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116-121页 |
5.4.1 投融资主体的责、权、利不统一,投融资效率较低 | 第116-117页 |
5.4.2 投资决策集中,管理分散,缺乏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 第117页 |
5.4.3 政府投资范围界定不清,“越位”与“缺位”并存 | 第117-118页 |
5.4.4 投融资渠道逐渐扩展,尚未真正实现多元化 | 第118-119页 |
5.4.5 融资方式单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 第119页 |
5.4.6 投融资管理体制缺乏规范和协调,致使地方政府性债务沉重 | 第119-120页 |
5.4.7 投融资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薄弱 | 第120-121页 |
第6章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 第121-143页 |
6.1 研究模型介绍 | 第122-125页 |
6.1.1 三阶段DEA方法 | 第122-124页 |
6.1.2 超效率DEA方法 | 第124-125页 |
6.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125-128页 |
6.2.1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25-128页 |
6.2.2 环境变量选取 | 第128页 |
6.3 计量实证分析 | 第128-141页 |
6.3.1 第一阶段传统DEA | 第128-131页 |
6.3.2 第二阶段SFA回归模型 | 第131-132页 |
6.3.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 | 第132-141页 |
6.4 结论 | 第141-143页 |
第7章 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政策建议 | 第143-161页 |
7.1 突出草原文化特色,明确投融资生态功能定位 | 第143-148页 |
7.1.1 加快地方立法工作,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144-145页 |
7.1.2 做好基础设施投融资规划,突出生态导向功能 | 第145-146页 |
7.1.3 支持草原宜居环境塑造和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建设 | 第146-147页 |
7.1.4 完善农牧区小城镇投融资金融组织体系服务功能,支持草原生态建设 | 第147-148页 |
7.2 依托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探索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 第148-151页 |
7.2.1 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148-149页 |
7.2.2 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拓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 | 第149-151页 |
7.2.3 健全“三少民族”、扶贫开发连片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 | 第151页 |
7.3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主体责任 | 第151-154页 |
7.3.1 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 第152-153页 |
7.3.2 整合政府内部职责,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投融资管理机制 | 第153页 |
7.3.3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市场环境 | 第153-154页 |
7.3.4 推进配套改革,建立投资风险管控机制和融资激励机制 | 第154页 |
7.4 投资基金化,健全财政资金可持续介入的投融资扶持方式 | 第154-156页 |
7.4.1 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基金 | 第155页 |
7.4.2 探索设立自治区、盟市政府基础设施开发基金 | 第155-156页 |
7.4.3 着力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 第156页 |
7.5 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应用机制 | 第156-158页 |
7.5.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应用的政府监管机制 | 第157页 |
7.5.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应用的权力监督机制 | 第157-158页 |
7.6 推进开发性金融,落实供给侧改革,完善投融资管理体制 | 第158-160页 |
7.6.1 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 | 第158-159页 |
7.6.2 加强信贷支持,优先提供小城镇基础设施储备库项目贷款 | 第159页 |
7.6.3 创新融资方式,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 第159页 |
7.6.4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保障投融资管理体制顺畅运行 | 第159-160页 |
7.7 发展内蒙古绿色债券市场,完善投融资特色制度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