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0-27页 |
1.1.1 新《预算法》的实施 | 第20-21页 |
1.1.2 国发43号文后地方融资平台依然借助政府信用进行举债 | 第21-23页 |
1.1.3 新型城镇化战略 | 第23-25页 |
1.1.4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 第25-26页 |
1.1.5 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 | 第26-2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7-2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9-3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3-49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3-37页 |
2.1.1 关于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主体 | 第33-34页 |
2.1.2 地方政府融资的方式 | 第34-35页 |
2.1.3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方面 | 第35页 |
2.1.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 第35-37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7-47页 |
2.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认定标准 | 第37-39页 |
2.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 | 第39-40页 |
2.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水平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 第40-41页 |
2.2.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 | 第41-45页 |
2.2.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 | 第45-47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47-49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与转型理论基础 | 第49-59页 |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与转型的财政理论基础 | 第49-51页 |
3.1.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49-50页 |
3.1.2 公债理论 | 第50-51页 |
3.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与转型的公司治理理论 | 第51-55页 |
3.2.1 清晰的产权关系 | 第52页 |
3.2.2 规范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52-54页 |
3.2.3 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 | 第54页 |
3.2.4 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 | 第54页 |
3.2.5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4-55页 |
3.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与转型的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55-59页 |
3.3.1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 | 第55-56页 |
3.3.2 风险管理理论新发展 | 第56-59页 |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59-75页 |
4.1 地方融资平台概况 | 第59-62页 |
4.1.1 地方融资平台界定 | 第59页 |
4.1.2 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特征 | 第59-60页 |
4.1.3 地方融资平台的分类 | 第60页 |
4.1.4 地方融资平台的功能 | 第60-61页 |
4.1.5 地方融资平台运作机制 | 第61-62页 |
4.2 地方融资平台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 第62-64页 |
4.2.1 分税制改革不完善以及原《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举债 | 第62-63页 |
4.2.2 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 第63-64页 |
4.2.3 地方政府官员强烈追求GDP的动机 | 第64页 |
4.2.4 地方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国有资源 | 第64页 |
4.3 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 第64-70页 |
4.3.1 萌芽创建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1997年 | 第65-66页 |
4.3.2 扩张发展阶段:1997年-2009年 | 第66-67页 |
4.3.3 规范发展阶段:2010年-2014年10月 | 第67-69页 |
4.3.4 转型发展阶段:2014年10月至今 | 第69-70页 |
4.4 地方融资平台现状分析 | 第70-75页 |
4.4.1 地方融资平台省份分布 | 第71-72页 |
4.4.2 地方融资平台行政级别分布 | 第72页 |
4.4.3 2015年之后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情况 | 第72-75页 |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自身运营能力分析 | 第75-91页 |
5.1 资本实力及资金来源分析 | 第75-82页 |
5.1.1 注册资金 | 第75-76页 |
5.1.2 内部融资 | 第76-77页 |
5.1.3 外部融资 | 第77-82页 |
5.2 资产规模及结构分析 | 第82-84页 |
5.3 盈利能力分析 | 第84-86页 |
5.4 现金流分析 | 第86-87页 |
5.5 偿债能力分析 | 第87-89页 |
5.6 总体状况 | 第89-91页 |
第6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外部支持的政府实力分析 | 第91-111页 |
6.1 地方经济实力 | 第91-94页 |
6.1.1 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 第91-92页 |
6.1.2 各省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第92-94页 |
6.2 地方政府财政实力 | 第94-99页 |
6.2.1 财政收入规模 | 第94-96页 |
6.2.2 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 第96-97页 |
6.2.3 财政收入的增速 | 第97-98页 |
6.2.4 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 | 第98-99页 |
6.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 第99-103页 |
6.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概况 | 第100-101页 |
6.3.2 全国各省债务情况 | 第101-103页 |
6.4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分析 | 第103-106页 |
6.4.1 我国地方政府整体债务负担分析 | 第103-105页 |
6.4.2 全国各省份政府债务负担分析 | 第105-106页 |
6.5 我国地方政府综合实力分析 | 第106-111页 |
第7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评级分析 | 第111-131页 |
7.1 评级公司对融资平台的评级方法 | 第111-117页 |
7.1.1 评级思路和框架 | 第111-112页 |
7.1.2 评级要素分析 | 第112-116页 |
7.1.3 信用等级 | 第116-117页 |
7.2 我国融资平台的信用级别考察 | 第117-122页 |
7.2.1 我国融资平台的信用状况 | 第117-121页 |
7.2.2 我国融资平台的信用状况变动 | 第121-122页 |
7.3 我国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的市场分析 | 第122-125页 |
7.3.1 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利率及信用利差变化 | 第123-124页 |
7.3.2 城投债信用风险对比产业债信用风险 | 第124-125页 |
7.4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25-131页 |
第8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问题及转型障碍 | 第131-147页 |
8.1 地方投融资平台运行中存在问题 | 第131-139页 |
8.1.1 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界限不清,公司治理不健全 | 第131-133页 |
8.1.2 资产质量问题多 | 第133-134页 |
8.1.3 融资结构单一 | 第134-136页 |
8.1.4 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负担过重,偿债风险严峻 | 第136-137页 |
8.1.5 投资项目盈利不足 | 第137页 |
8.1.6 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健全 | 第137-138页 |
8.1.7 面临政策风险较大 | 第138-139页 |
8.2 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 第139-147页 |
8.2.1 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方向 | 第139-140页 |
8.2.2 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的模式及案例分析 | 第140-143页 |
8.2.3 地方融资平台转型面临的困境 | 第143-147页 |
第9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建议 | 第147-161页 |
9.1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原则 | 第147-149页 |
9.1.1 分类整合、功能明确原则 | 第147-148页 |
9.1.2 循序渐进、地区区别对待原则 | 第148页 |
9.1.3 完善配套支持原则 | 第148-149页 |
9.2 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措施 | 第149-156页 |
9.2.1 制定专门法规统筹规范融资平台转型 | 第149页 |
9.2.2 大幅缩减现有融资平台数量 | 第149-150页 |
9.2.3 推动公益性平台转型为新型公共企业 | 第150-152页 |
9.2.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152-153页 |
9.2.5 借助PPP模式和引进社会资本 | 第153-154页 |
9.2.6 提升竞争力重塑自身信用 | 第154-155页 |
9.2.7 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 第155-156页 |
9.3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外部保障措施和配套改革 | 第156-161页 |
9.3.1 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控制地方投资冲动 | 第157-158页 |
9.3.2 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度 | 第158-159页 |
9.3.3 完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 | 第159-160页 |
9.3.4 地方融资平台转型需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