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基于流动单元的测井解释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以塔河油田十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流动单元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5-16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主要工作量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7-21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17-18页
    2.2 勘探开发现状第18页
    2.3 构造背景第18-19页
    2.4 地层特征第19-20页
    2.5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第三章 储层类型及分布规律第21-42页
    3.1 储层类型划分第21-29页
        3.1.1 溶蚀洞穴型储层第21-24页
        3.1.2 溶蚀孔缝型储层第24-25页
        3.1.3 裂缝型储层第25-27页
        3.1.4 基质孔隙型储层第27-29页
    3.2 储层类型测井识别第29-33页
    3.3 储层流体测井识别第33-35页
    3.4 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第35-42页
        3.4.1 储集体垂向分带性第35-36页
        3.4.2 溶蚀孔洞沿断裂分布第36-38页
        3.4.3 储层平面、剖面分布规律第38-42页
第四章 基于储层类型的流动单元研究第42-54页
    4.1 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主要模式第42-43页
        4.1.1 岩溶残丘型第42页
        4.1.2 断裂型第42页
        4.1.3 断裂-残丘复合型第42-43页
        4.1.4 内幕溶洞型第43页
    4.2 井点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第43-49页
        4.2.1 流动分层指标法第43-47页
        4.2.2 修改的地层Lorenz图法第47-49页
    4.3 流动单元井间连通性分析第49-51页
        4.3.1 油藏压力趋势分析第49-51页
        4.3.2 井间生产干扰分析第51页
    4.4 基于储层类型的流动单元划分第51-52页
    4.5 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第52-54页
第五章 流动单元约束的测井解释第54-73页
    5.1 岩心归位第54页
    5.2 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54-60页
        5.2.1 岩性特征第55-56页
        5.2.2 物性特征第56-57页
        5.2.3 电性特征第57-60页
        5.2.4 含油性特征第60页
        5.2.5 物性-电性关系第60页
    5.3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第60-69页
        5.3.1 泥质含量模型第61页
        5.3.2 孔隙度模型第61-66页
        5.3.3 渗透率模型第66-69页
        5.3.4 饱和度模型第69页
    5.4 储层参数分布规律第69-73页
结论与认识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溶性荧光锗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沾化凹陷断裂与浅部非生烃层系油气藏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