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凹陷断裂与浅部非生烃层系油气藏关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断裂的的内部结构 | 第9-10页 |
1.2.2 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0页 |
2.1 工区位置 | 第14-15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2.3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断裂静态特征与油气分布 | 第20-31页 |
3.1 断裂分级 | 第20-22页 |
3.2 断裂组合样式 | 第22-27页 |
3.2.1 断裂平面组合样式 | 第22-23页 |
3.2.2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 第23-26页 |
3.2.3 构造样式形成机制 | 第26-27页 |
3.3 油气分布特征 | 第27-30页 |
3.4 断裂展布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断裂活动性与油气成藏关系 | 第31-53页 |
4.1 断裂活动性特征 | 第31-32页 |
4.2 断裂活动对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影响 | 第32-34页 |
4.3 断裂活动与烃源岩发育 | 第34-38页 |
4.4 断裂活动与砂体发育 | 第38-42页 |
4.5 断裂活动与盖层 | 第42-45页 |
4.6 断裂活动与输导 | 第45-53页 |
4.6.1 断裂输导方式 | 第45-46页 |
4.6.2 断裂活动与成藏期 | 第46-47页 |
4.6.3 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4.6.4 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 | 第49-53页 |
第五章 断裂封闭性与油气运聚关系 | 第53-59页 |
5.1 断裂侧向封闭性与油气运聚 | 第53-55页 |
5.1.1 形成断裂侧向遮挡的条件 | 第53页 |
5.1.2 断裂侧向封闭差异与油气富集 | 第53-55页 |
5.2 断裂垂向封闭性与油气运聚 | 第55-59页 |
5.2.1 断裂垂向封闭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5.2.2 断裂垂向封闭定量评价与油气运聚关系 | 第56-59页 |
第六章 典型富油气区油气成藏模式 | 第59-65页 |
6.1 孤岛潜山披覆带 | 第59-62页 |
6.1.1 油气成藏过程 | 第59-61页 |
6.1.2 披覆带油气成藏模式 | 第61-62页 |
6.2 陈家庄北部斜坡带 | 第62-65页 |
6.2.1 油气成藏过程 | 第62-64页 |
6.2.2 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