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概述 | 第10-18页 |
(一)商业方法之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 商业方法的特征 | 第11页 |
2. 商业方法的分类 | 第11-13页 |
3. 专利法视角下“商业方法”与近似词语的概念辨析 | 第13页 |
(二)商业方法专利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三)可专利主题范围 | 第14-15页 |
(四)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要件 | 第15-18页 |
1. 新颖性 | 第15-16页 |
2. 实用性 | 第16-17页 |
3. 创造性 | 第17-18页 |
二、美国与欧盟关于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 第18-26页 |
(一)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制度及审查实践的历史沿革 | 第18-23页 |
1. “商业方法除外”原则的确立 | 第18-19页 |
2. 技术时代下“商业方法除外”原则所受到的挑战 | 第19-21页 |
3. “商业方法除外”原则的复活 | 第21-23页 |
(二)欧盟关于商业方法专利的规定与审查实践 | 第23-24页 |
(三)美国与欧洲商业方法专利审查的比较 | 第24-26页 |
三、我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制度现状以及与国外制度的比较 | 第26-36页 |
(一)我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制度的现状 | 第26-31页 |
1. 当前与我国商业方法专利有关的法律规定 | 第26-28页 |
(1)肯定性要件:技术方案 | 第26-27页 |
(2)否定性要件:不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社会公共利益 | 第27页 |
(3)否定性要件:不属于智力活动规则 | 第27-28页 |
2. 我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实践 | 第28-31页 |
(1)近年来我国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量的变化 | 第28-30页 |
(2)我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方法的变化 | 第30-31页 |
(二)国内外商业方法专利制度的比较 | 第31-33页 |
1. 与计算机结合问题的比较 | 第32页 |
2. 对可专利性主题判断标准的比较 | 第32-33页 |
3. 对于创造性的判断标准的比较 | 第33页 |
(三) 我国商业方法可专利制度的不足 | 第33-36页 |
1. 可专利主题判断的尴尬处境 | 第33-34页 |
2. “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之规定的歧义 | 第34-35页 |
3. 实质审查中创造性的判断标准模糊 | 第35页 |
4. “审查主体”的缺失 | 第35-36页 |
四、我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制度完善 | 第36-40页 |
(一)制度理念与立法层面的完善 | 第36-37页 |
(二)审查实践中创造性判断标准的完善 | 第37-38页 |
(三)审查队伍的建设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