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单位制的文献研究 | 第12-15页 |
(1)单位制的宏观层面研究 | 第13-14页 |
(2)单位制的微观层面研究 | 第14-15页 |
2.有关国企工人的文献研究 | 第15-18页 |
(1)国企工人阶层地位的研究 | 第15-16页 |
(2)国企工人心理与行为的研究 | 第16-18页 |
3. 有关“三线”问题的文献研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0-27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社区理论 | 第21-22页 |
(二)认同理论 | 第22-24页 |
1.内群体与外群体 | 第22-23页 |
2.社会认同的三个步骤 | 第23-24页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二)概念框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三线建设初期的集体怀旧(1965-1985) | 第27-39页 |
一、创业初期的历史背景——三线建设 | 第27-30页 |
(一)三线建设形成原因 | 第28页 |
(二)三线建设的影响 | 第28-30页 |
二、S单位成立初期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三、创业年代“三线人”的身份建构 | 第33-39页 |
(一)集体身份的建构——“三线人” | 第34-39页 |
1、“移民”与“扎根” | 第34-36页 |
2.个体形象的构建 | 第36-37页 |
(1)荣誉 | 第36页 |
(2)高亢 | 第36-37页 |
(3)权衡 | 第37页 |
3.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单位制消解以来的集体迷失(1985-今) | 第39-53页 |
一、历史背景——单位制变迁 | 第39-41页 |
二、单位制消解过程中“单位人”的演变 | 第41-46页 |
(一)社会地位变迁——从“主人翁”到“边缘人” | 第41-43页 |
1. 经济收入方面 | 第41-42页 |
2. 政治参与方面 | 第42页 |
3. 社会声誉方面 | 第42-43页 |
(二)福利保障的改革——从“企业全包”到“减负” | 第43-45页 |
(三)生活交往——由“熟人社会”到有“陌生人”的邻里关系 | 第45-46页 |
三、单位认同的变迁 | 第46-50页 |
(一)三代“单位人”的选择 | 第46-48页 |
(二)资源与权力下的认同变迁 | 第48-50页 |
四、单位人身份建构的变迁 | 第50-53页 |
(一)语言 | 第50页 |
(二)社会交往与婚姻选择 | 第50-51页 |
(三)他人的“符号化”建构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社区构建与公民培育 | 第53-61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53页 |
二、S社区现状与转变 | 第53-55页 |
(一)S社区基本情况 | 第53-54页 |
(二)S社区的转变 | 第54-55页 |
三、新共同体的建构 | 第55-59页 |
(一)对社区的认识 | 第55-57页 |
1.社区环境 | 第55-56页 |
2.邻里关系 | 第56页 |
3.社区参与 | 第56-57页 |
(二)新旧共同体的矛盾 | 第57-59页 |
四、自治组织的成立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 第61-68页 |
一、总结:身份认同的建构逻辑过程 | 第61-65页 |
(一)两条主线:社区与居民的变迁 | 第61页 |
(二)纵向研究:三个阶段的身份建构 | 第61-62页 |
(三)横向研究:三种认同的变迁 | 第62-65页 |
1.地位认同的变迁 | 第62-63页 |
2.关系认同的变迁 | 第63-64页 |
3.社区认同的变迁 | 第64-65页 |
二、思考 | 第65-68页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二)本文的可能贡献与缺陷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附录 1:访谈提纲 | 第72-73页 |
附录 2:被访者基本情况表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