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多极限工况下悬架关键紧固件的设计与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第12-13页
    1.3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第13-1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4-17页
第2章 多极限工况下的整车数学模型建立第17-31页
    2.1 整车极限行驶工况的概述与归类第17-18页
    2.2 整车纵向数学模型建立第18-20页
        2.2.1 极限工况下车轮受力分析第18-19页
        2.2.2 最大加速度工况加速度的确定第19-20页
        2.2.3 制动工况加速度的确定第20页
    2.3 整车横向数学模型建立第20-23页
        2.3.1 车辆侧倾分析与车轮受力计算第21-22页
        2.3.2 极限加速度的确定第22-23页
    2.4 整车垂向数学模型建立第23-25页
        2.4.1 单个障碍的数学模型建立第23-24页
        2.4.2 车轮受力分析第24-25页
    2.5 整车复合工况数学模型建立第25-26页
    2.6 车辆多极限工况四轮受力分析软件的应用第26-29页
    2.7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整车极限工况数学模型验证第31-51页
    3.1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模第31-41页
        3.1.1 整车参数的准备第31-34页
        3.1.2 各子系统模板的建立第34-38页
        3.1.3 整车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3.1.4 整车模型的校核第39-41页
    3.2 整车仿真模型的验证第41-44页
        3.2.1 角阶跃输入试验验证第42-43页
        3.2.2 角脉冲输入试验验证第43-44页
    3.3 整车数学模型的验证第44-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紧固件处的载荷分析第51-69页
    4.1 考虑紧固件形状与位置的悬架模型建立第51-57页
        4.1.1 建模的参数准备第51-54页
        4.1.2 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第54-57页
    4.2 仿真模型的KC验证第57-63页
    4.3 紧固件处载荷的分析与提取第63-67页
        4.3.1 底盘紧固件概述第63页
        4.3.2 紧固件处载荷分析第63-66页
        4.3.3 前悬架减震器上支点紧固件处受力提取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基于响应面优化的悬架关键紧固件设计第69-85页
    5.1 悬架紧固件受力优化第69-78页
        5.1.1 初始条件下关键紧固件受力仿真分析第70-71页
        5.1.2 目标函数和试验因子的确定第71-74页
        5.1.3 试验方案的运行及结果统计第74-76页
        5.1.4 弹簧刚度及减震器阻尼的优化第76-77页
        5.1.5 优化前后仿真结果对比第77-78页
    5.2 紧固件预紧力计算第78-81页
        5.2.1 螺栓的预紧力计算第78-79页
        5.2.3 螺栓小径的选取第79-80页
        5.2.4 减震器上支点紧固件的选取第80页
        5.2.5 校核螺栓所需的预紧力是否合适第80-81页
    5.3 紧固件其他的连接性能第81页
        5.3.1 螺栓长度及精度的确定第81页
        5.3.2 螺母垫圈参数的确定第81页
    5.4 紧固件连接力矩的设计第81-83页
        5.4.1 拧紧力矩的设计第81-83页
        5.4.2 螺栓拧紧力矩的校核第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DAMS和MATLAB的AMT离合器控制的研究与仿真
下一篇:基于Morris法的液压互联悬架关键参数灵敏度分析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