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会计工作组织与制度论文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2.1 公允价值研究文献综述第13-19页
        1.2.2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研究文献综述第19-23页
        1.2.3 文献评价第23页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第23-25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25-30页
    2.1 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外延理论第25-27页
        2.1.1 公允价值内涵的发展历程第25-26页
        2.1.2 公允价值外延的演变过程第26-27页
    2.2 价值理论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理论第27-28页
        2.2.1 公允价值符合价值计量第27页
        2.2.2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促使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第27-28页
    2.3 净盈余理论与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第28-30页
        2.3.1 净盈余理论第28页
        2.3.2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第28-30页
第3章 非活跃市场环境识别及公允价值估值第30-44页
    3.1 非活跃市场环境的识别第30-32页
        3.1.1 非活跃市场环境的识别原则第30-31页
        3.1.2 非活跃市场环境的识别指标第31-32页
    3.2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估值第32-39页
        3.2.1 非活跃市场环境与输入值第32-34页
        3.2.2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估值方法第34-39页
    3.3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估值结果第39-44页
        3.3.1 可靠性质量特征被如实反映性替代第39-40页
        3.3.2 会计职业判断和公允价值第40-44页
第4章 活跃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比较第44-50页
    4.1 两种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相同点第44-45页
        4.1.1 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一致第44页
        4.1.2 公允价值估值原则相同第44-45页
    4.2 两种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不同点第45-50页
        4.2.1 计量市场选择不同第45-46页
        4.2.2 市场参与者特征不同第46页
        4.2.3 动力机制不同第46-47页
        4.2.4 输入值及公允价值层次不同第47页
        4.2.5 适用估值方法不同第47-48页
        4.2.6 信息披露不同第48-50页
第5章 我国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第50-59页
    5.1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第50-54页
        5.1.1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述评第50-51页
        5.1.2 应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第51页
        5.1.3 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51-54页
    5.2 改善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第54-59页
        5.2.1 健全市场机制和监管体系第54-55页
        5.2.2 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估值指南第55-56页
        5.2.3 促进评估机构和行业发展第56-57页
        5.2.4 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第57-59页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化条件下我国政府审计问题研究
下一篇: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