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一般性解释 | 第20-28页 |
2.1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涵义 | 第20-23页 |
2.1.1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道德、伦理与行政伦理 | 第21页 |
2.1.3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涵义 | 第21-23页 |
2.2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根据 | 第23-25页 |
2.2.1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本质的客观要求 | 第23页 |
2.2.2 行政主体道德伦理责任实现的客观要求 | 第23-24页 |
2.2.3 行政自由裁量权外部控制不足的弥补机制 | 第24-25页 |
2.3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可能性 | 第25-28页 |
2.3.1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自由特性使其存在可能 | 第26页 |
2.3.2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选择性使其存在可能 | 第26页 |
2.3.3 行政主体人性的善与恶使其存在可能 | 第26-28页 |
第3章 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道德伦理风险和伦理约束原则 | 第28-35页 |
3.1 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道德伦理风险分析 | 第28-31页 |
3.1.1 行政自由裁量权道德伦理风险的界定 | 第28-29页 |
3.1.2 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道德伦理风险的表现 | 第29-30页 |
3.1.3 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中道德伦理风险存在的原因 | 第30-31页 |
3.1.4 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道德伦理风险的危害 | 第31页 |
3.2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约束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 第31-35页 |
3.2.1 合法性原则 | 第32页 |
3.2.2 裁量公正、公开原则 | 第32页 |
3.2.3 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 第32-33页 |
3.2.4 裁量理性原则 | 第33页 |
3.2.5 行政诚信原则 | 第33-34页 |
3.2.6 裁量适度原则 | 第34页 |
3.2.7 行政伦理责任原则 | 第34-35页 |
第4章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突出价值与意义 | 第35-42页 |
4.1 案例一:以上海孙中界案为例 | 第35-36页 |
4.1.1 上海孙中界案件描述 | 第35-36页 |
4.1.2 上海孙中界案件分析 | 第36页 |
4.2 案例二:以刘铁男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案件为例 | 第36-38页 |
4.2.1 刘铁男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案件描述 | 第36-37页 |
4.2.2 刘铁男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案件分析 | 第37-38页 |
4.3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突出价值与意义 | 第38-42页 |
4.3.1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约束的伦理价值 | 第38-39页 |
4.3.2 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主动性和自律性 | 第39-40页 |
4.3.3 有利于行政主体更好的行使权力 | 第40页 |
4.3.4 有利于行政主体自我监督的实现 | 第40-41页 |
4.3.5 实现行政主体自由意志与公共意志的契合 | 第41-42页 |
第5章 提升行政自由裁量权伦理约束的途径 | 第42-45页 |
5.1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约束的内部提升途径 | 第42-43页 |
5.1.1 加强行政人员的主体性行政人格的培养 | 第42页 |
5.1.2 加强行政主体伦理价值观的培育 | 第42-43页 |
5.1.3 加强对行政主体的伦理教育和伦理培训 | 第43页 |
5.2 行政裁量权的伦理约束的外部提升途径 | 第43-45页 |
5.2.1 加强伦理约束的法制化建设 | 第43-44页 |
5.2.2 营造良好的伦理约束环境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A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