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河流类名称的语言与文化关系例释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1.3.1 调查法 | 第12-13页 |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1.3.3 对比分析法 | 第13页 |
| 1.3.4 文献校勘法 | 第13-15页 |
| 第2章 《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的古今异同 | 第15-21页 |
| 2.1 黄河水系 | 第15-16页 |
| 2.2 长江水系 | 第16-18页 |
| 2.3 淮河水系 | 第18-19页 |
| 2.4 海河水系 | 第19-20页 |
| 2.5 珠江水系 | 第20-21页 |
| 第3章 《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 | 第21-29页 |
| 3.1 《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的通名与专名 | 第21-26页 |
| 3.1.1 通名 | 第21-24页 |
| 3.1.2 专名 | 第24页 |
| 3.1.3 专名转化为通名的河流类名称及其原因 | 第24-26页 |
| 3.2 《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的特点 | 第26-29页 |
| 3.2.1 特指性 | 第26页 |
| 3.2.2 稳定性 | 第26-27页 |
| 3.2.3 变异性 | 第27-29页 |
| 第4章 《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的命名依据分析 | 第29-45页 |
| 4.1 用数字命名 | 第29-30页 |
| 4.2 按方位命名 | 第30-31页 |
| 4.3 以特征命名 | 第31-37页 |
| 4.3.1 以水色特点命名 | 第31-34页 |
| 4.3.2 以水流状态特点命名 | 第34-35页 |
| 4.3.3 以水声特点命名 | 第35-36页 |
| 4.3.4 以自然资源或特产命名 | 第36-37页 |
| 4.4 以人物历史故事命名 | 第37-38页 |
| 4.5 以姓氏命名 | 第38-39页 |
| 4.6 以神话传说命名 | 第39-40页 |
| 4.7 以寄托美好意愿命名 | 第40-41页 |
| 4.8 以动物命名 | 第41-42页 |
| 4.9 以词义文化来源命名 | 第42-45页 |
| 第5章 《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的语言特点分析 | 第45-55页 |
| 5.1 语音特点 | 第45-48页 |
| 5.1.1 音节特征 | 第45-46页 |
| 5.1.2 节奏特点 | 第46-47页 |
| 5.1.3 方言与民族语言的影响 | 第47-48页 |
| 5.2 词汇特点 | 第48-50页 |
| 5.2.1 单语素专名+通名 | 第49页 |
| 5.2.2 多语素专名+通名 | 第49-50页 |
| 5.3 修辞特点 | 第50-55页 |
| 5.3.1 谐音 | 第50-51页 |
| 5.3.2 借代 | 第51-53页 |
| 5.3.3 比喻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