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

基于不同身材乘员保护的约束系统优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28页
    1.1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5-19页
    1.2 汽车安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9-22页
        1.2.1 乘员约束系统研究的内容第19-20页
        1.2.2 乘员约束系统研究的方法第20-22页
        1.2.3 约束系统仿真软件及其优缺点第22页
    1.3 现有安全技术的应用第22-25页
        1.3.1 某车型安全气囊触发应用实例第23-24页
        1.3.2 某车型自适应带力限制器应用实例第24-25页
    1.4 汽车碰撞安全未来的发展趋势第25-26页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6-28页
第2 汽车安全仿真与代理模型理论基础第28-39页
    2.1 多体动力学理论第28-29页
        2.1.1 多体系统基础第28-29页
        2.1.2 MADYMO软件介绍第29页
    2.2 有限单元法第29-31页
        2.2.1 有限单元法理论第29-30页
        2.2.2 LS-DYNA软件介绍第30-31页
    2.3 试验设计理论第31-32页
    2.4 响应面模型方法第32-34页
    2.5 优化算法第34页
    2.6 汽车安全性能评价第34-38页
        2.6.1 整车碰撞试验分类第34-35页
        2.6.2 人体伤害评价指标第35-36页
        2.6.3 伤害评价指标的计算第36-37页
        2.6.4 正面碰撞约束系统评价指标建立第37-38页
    2.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整车正面碰撞与约束系统仿真建模第39-58页
    3.1 整车有限元模型第39-43页
    3.2 正面碰撞工况有限元建模过程第43-46页
    3.3 约束系统多体-有限元模型第46-49页
    3.4 驾驶员侧约束系统模型建模过程第49-57页
        3.4.1 PSM子结构建模过程第49-52页
        3.4.2 驾驶舱内部件侵入变形建模过程第52-54页
        3.4.3 接触定义第54-55页
        3.4.4 假人定位第55-57页
        3.4.5 安全带重新贴合第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正面碰撞工况车体变形与乘员动态响应第58-72页
    4.1 碰撞模拟结果分析第58-66页
        4.1.1 碰撞模拟总体变形结果第58-62页
        4.1.2 整车速度变化第62页
        4.1.3 碰撞模拟能量变化情况第62-63页
        4.1.4 B柱下端加速度第63-64页
        4.1.5 刚性墙反力曲线第64-65页
        4.1.6 前围板侵入量第65页
        4.1.7 转向管柱侵入量分析第65-66页
    4.2 正面碰撞中不同身材乘员动态响应比较第66-68页
    4.3 正面碰撞中不同身材乘员损伤比较第68-71页
        4.3.1 不同身材假人损伤参数对比第68-69页
        4.3.2 不同身材乘员损伤加速度分析第69-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约束系统参数优化过程与结果分析第72-87页
    5.1 modeFRONTIER工作流耦合过程第72-78页
        5.1.1 modeFRONTIER耦合流程第72-75页
        5.1.2 Kringing-DACE响应面构造过程第75-78页
        5.1.3 代理模型验证第78页
    5.2 设计变量相关性与响应面参数分析第78-81页
        5.2.1 WIC输出与变量相关性分析第78-80页
        5.2.2 关键参数响应面分析第80-81页
    5.3 多目标优化模型寻优与验证第81-84页
        5.3.1 多目标优化算法与初始种群选择第81-83页
        5.3.2 模型验证第83-84页
    5.4 优化前后保护效果比较第84-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致谢第93-94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复合储能的插电式城市客车动力系统设计开发
下一篇:梯度拉延筋拟合下降型变压边力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