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学论文--新闻工作自动化、网络化论文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传播模式与优化策略--以“今日头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20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17-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页
        1.3.2 论文结构第17-18页
    1.4 创新之处第18页
    1.5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8-20页
        1.5.1 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第18页
        1.5.2 “使用与满足”理论第18-19页
        1.5.3 “把关人”理论第19-20页
2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兴起与发展历程第20-24页
    2.1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产生背景第20-21页
    2.2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类型第21-22页
    2.3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兴起及发展第22-24页
3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的使用现状与特点第24-29页
    3.1 “今日头条”的使用现状分析第24-26页
    3.2 “今日头条”的信息传播特点第26-29页
        3.2.1 信息聚合快速化、系统化、数字化第26页
        3.2.2 用户定位中心化、个性化、差异化第26-27页
        3.2.3 资讯传送便捷性、时新性、动态性第27页
        3.2.4 内容分享移动化、互动化、社交化第27-29页
4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传播模式第29-46页
    4.1 大数据背景下的三维支撑第29-30页
        4.1.1 “搜索引擎+机器算法”的技术驱动第29页
        4.1.2 “信息聚合+实时更新”的内容保障第29-30页
        4.1.3 “独家定制+精准推荐”的服务理念第30页
    4.2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的传播模式第30-37页
        4.2.1 媒介分析:“网络+新闻客户端”的产品引擎第31-33页
        4.2.2 内容分析:“热点+个性化推荐+关注”的资讯分发第33-34页
        4.2.3 平台分析:“信息交互+媒体社交化”的传播渠道第34-35页
        4.2.4 受众分析:“精准推荐+UGC”的用户理念第35-36页
        4.2.5 效果分析:“认知态度+行动”的信息共享第36-37页
    4.3 “今日头条”传播模式的SWOT分析第37-46页
        4.3.1 “今日头条”传播模式的优势第38-40页
        4.3.2 “今日头条”传播模式的劣势第40-43页
        4.3.3 “今日头条”传播模式的机遇第43-44页
        4.3.4 “今日头条”传播模式的挑战第44-46页
5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传播模式优化策略第46-53页
    5.1 编辑把关:实施双层审核机制,加强舆论引导第46-47页
        5.1.1 完善算法机制,重视信息“把关”第46-47页
        5.1.2 把握舆论导向,提升运营人员媒介素养第47页
    5.2 内容生产:采集为主,兼顾原创第47-49页
        5.2.1 加强原创内容,完善内容生产体系第47-48页
        5.2.2 建立多元化团队,弥补人才劣势第48页
        5.2.3 扶植“草根”意见领袖引入自媒体平台第48-49页
    5.3 渠道拓展:完善新媒体平台,推进信息源的资源共享第49-51页
        5.3.1 横向上,推进与传统纸媒的合作共赢第49页
        5.3.2 纵向上,拓展垂直领域,实施精细化运营第49-50页
        5.3.3 横纵结合,重视技术研发第50-51页
    5.4 版面优化:完善信息资源,创新版面设计第51-53页
        5.4.1 创新版面设计,注重口碑打造第51页
        5.4.2 提高用户满意度,合理设计广告第51-53页
6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后记第59-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对新闻传播实践的挑战及其治理研究
下一篇:论《朗读者》的形式、文化与传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