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碳纳米材料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1页
    1.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工作原理第14-15页
    1.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主要类型第15-16页
        1.2.1 电位型免疫传感器第15页
        1.2.2 电导型免疫传感器第15-16页
        1.2.3 电流型(安培型)免疫传感器第16页
        1.2.4 电容型免疫传感器第16页
    1.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生物分子的固定方法第16-19页
        1.3.1 非共价固定方法第17页
        1.3.2 共价键作用的固定方法第17-18页
        1.3.3 定向固定方法第18-19页
    1.4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9-26页
        1.4.1 金纳米材料第20-21页
        1.4.2 碳基纳米材料第21-24页
        1.4.3 磁性纳米材料第24-25页
        1.4.4 聚合物纳米材料第25-26页
    1.5 信号放大策略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6-32页
        1.5.1 氧化还原媒介信号放大第26-27页
        1.5.2 纳米材料信号放大第27-32页
    1.6 多组分电化学免疫分析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中的应用第32-35页
    1.7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展望第35-36页
    1.8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6-37页
    1.9 参考文献第37-51页
第二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碳纳米管为传感界面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对癌胚抗原的检测第51-61页
    2.1 引言第51-52页
    2.2 实验部分第52-53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2页
        2.2.2 仪器设备第52页
        2.2.3 传感器的制备第52-5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2.3.1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第53-54页
        2.3.2 免疫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4-56页
        2.3.3 CEA的测定第56-57页
        2.3.4 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第57-58页
        2.3.5 实际血清样品中CEA的检测第58页
    2.4 结论第58页
    2.5 参考文献第58-61页
第三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普鲁士蓝/石墨烯-碳纳米管)n多层膜为固定界面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癌胚抗原的检测第61-74页
    3.1 引言第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4页
        3.2.1 化学试剂第61-62页
        3.2.2 仪器第62页
        3.2.3 PDDA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和rGO-MWCNTs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62页
        3.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第62页
        3.2.5 抗体的固定及免疫反应过程第62-6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4-70页
        3.3.1 用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技术考察了免疫传感器的组装过程第64页
        3.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第64-66页
        3.3.3 优化实验条件第66-67页
        3.3.4 差示脉冲伏安法检测抗原第67-68页
        3.3.5 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考察第68-69页
        3.3.6 血清样品的分析第69-70页
    3.4 结论第70页
    3.5 参考文献第70-74页
第四章 基于辣根过氧化酶功能化纳米复合物为标记物,双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癌胚抗原的检测第74-90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实验方法第75-77页
        4.2.1 试剂第75页
        4.2.2 仪器第75页
        4.2.3 硫堇功能化的碳纳米管(Thi@CNTs)复合物的制备第75页
        4.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第75页
        4.2.5 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信号抗体的制备第75-76页
        4.2.6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第76页
        4.2.7 电化学测定第76-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86页
        4.3.1 AuNPs-PAN@CNTs复合材料SEM表征第77-78页
        4.3.2 电化学方法表征免疫传感器的组装过程第78-79页
        4.3.3 电化学检测的机理第79-80页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80-81页
        4.3.5 免疫分析性能第81-84页
        4.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考察第84-85页
        4.3.7 实样分析第85-86页
    4.4 结论第86页
    4.5 参考文献第86-90页
第五章 基于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复合物作为非酶标记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的联合检测第90-107页
    5.1 引言第90-91页
    5.2 实验部分第91-94页
        5.2.1 试剂第91页
        5.2.2 仪器第91页
        5.2.3 AuNPs-Thi@rGO和AuNPs-PB@rGO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91-92页
        5.2.4 anti-CEA_(2,1)-AuNPs-PB@rGO和anti-AFP_(2,2)-AuNPs-Thi@rGO生物结合体的制备第92页
        5.2.5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第92-93页
        5.2.6 电化学检测第93-9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4-103页
        5.3.1 Thi@rGO和PB@rGO两种复合物的表征第94-95页
        5.3.2 免疫传感器组装过程的表征第95-97页
        5.3.3 免疫传感器的组装过程的电化学表征第97页
        5.3.4 优化实验条件第97-98页
        5.3.5 交叉反应的检测第98-99页
        5.3.6 免疫检测分析第99-101页
        5.3.7 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第101-102页
        5.3.8 免疫传感器在血清样本检测中的应用第102-103页
    5.4 结论第103页
    5.5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第六章 金纳米粒子点缀的多壁碳纳米管为信号增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对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的联合检测第107-120页
    6.1 引言第107-108页
    6.2 实验部分第108-110页
        6.2.1 试剂第108页
        6.2.2 仪器第108页
        6.2.3 金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108页
        6.2.4 Pb~(2+)-Ab_(2,1)-AuNPs@MWCNTs和Cd~(2+)-Ab_(2,2)-AuNPs@MWCNTs标记物的制备第108页
        6.2.5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过程第108-109页
        6.2.6 电化学检测第109-11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6页
        6.3.1 扫描电镜和循环伏安法分别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第110-111页
        6.3.2 电化学方法对免疫传感器进行表征第111页
        6.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111-112页
        6.3.4 免疫检测分析第112-114页
        6.3.5 免疫传感器的交叉反应。第114页
        6.3.6 免疫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第114-115页
        6.3.7 免疫传感器在血清中的应用第115-116页
    6.4 结论第116-117页
    6.5 参考文献第117-120页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120-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组学分析
下一篇:产业集聚的动力与效益--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