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组学分析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2页
    1.1 杂种优势研究进展第11-17页
        1.1.1 玉米株高杂种优势研究的重要性第11页
        1.1.2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进展第11-15页
        1.1.3 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5页
        1.1.4 株高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 microRNA的研究进展第17-28页
        1.2.1 microRNA的概念第17页
        1.2.2 miRNA的特点第17-18页
        1.2.3 microRNA的生物合成过程第18-19页
        1.2.4 microRNA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第19-22页
        1.2.5 microRNA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2.6 植物microRNA的研究方法第23-27页
            1.2.6.1 确定新mi RNA的一般步骤第23-24页
            1.2.6.2 高通量测序第24-25页
            1.2.6.3 生物信息学在植物mi RNA研究中的应用第25-26页
            1.2.6.4 mi RNA定量检测第26-27页
        1.2.7 玉米microRNA的研究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第27-28页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8-32页
        1.3.1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第29-32页
            1.3.1.1 双向电泳技术(li)第29页
            1.3.1.2 质谱分析第29-30页
            1.3.1.3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第30页
            1.3.1.4 蛋白质定量技术第30-32页
第二章 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mi RNA调控机制研究第32-84页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2-41页
        2.1.1 试验材料第32页
        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耗材第32页
        2.1.3 生化试剂第32-33页
        2.1.4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33页
        2.1.5 使用的数据库和在线工具第33页
        2.1.6 玉米材料的处理第33-34页
        2.1.7 取样第34页
        2.1.8 实验材料总RNA的提取第34-36页
            2.1.8.1 实验用品的前处理第34-35页
            2.1.8.2 试验样品总RNA的提取第35页
            2.1.8.3 RNA质量检测第35-36页
        2.1.9 mi RNA测序与数据分析第36-37页
            2.1.9.1 Solexa测序原理及流程第36页
            2.1.9.2 数据分析第36-37页
        2.1.10 mi RNA引物第37页
        2.1.11 mi RNA靶基因的预测第37-38页
        2.1.12 RNA纯化与反转录第38页
        2.1.13 c DNA第一链的合成第38-40页
        2.1.14 引物特异性鉴定第40页
        2.1.15 实时定量PCR对mi RNA和mi RNA候选靶基因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第40-4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1-80页
        2.2.1 玉米穗下不同节间长的杂种优势分析第41-43页
        2.2.2 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第43-44页
        2.2.3 在杂交种和其亲本中检测到的Micro RNA第44-50页
        2.2.4 玉米穗下节间mi RNA的表达模式分析第50页
        2.2.5 保守mi RNA靶基因的预测第50-77页
        2.2.6 玉米穗下节间中新发现的mi RNA第77-78页
        2.2.7 部分mi 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第78-80页
    2.3 讨论与结论第80-84页
        2.3.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可行性第80-81页
        2.3.2 玉米杂种优势相关的mi RNA第81-82页
        2.3.3 靶基因涉及的玉米穗下节间伸长的代谢调控途径第82-84页
第三章 玉米穗下节间杂种优势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第84-111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84-91页
        3.1.1 供试材料第84页
        3.1.2 实验仪器第84页
        3.1.3 试剂和溶液配制第84-86页
            3.1.3.1 试剂第84页
            3.1.3.2 蛋白提取和电泳所需溶液配制第84-86页
            3.1.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的配置第86页
        3.1.4 实验方法第86-91页
            3.1.4.1 试验材料的处理第86页
            3.1.4.2 蛋白质的提取第86-87页
            3.1.4.3 蛋白质样品浓度测定第87-88页
            3.1.4.4 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第88-89页
            3.1.4.5 第二向SDS-PAGE电泳第89-90页
            3.1.4.6 凝胶染色第90页
            3.1.4.7 凝胶图像分析、蛋白质点的胶内酶解和串联质谱分析第90-91页
            3.1.4.8 玉米蛋白质的表达模式第9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91-105页
        3.2.1 差异蛋白的筛选第91-92页
        3.2.2 差异蛋白点的的表达模式分析第92-98页
        3.2.3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第8节间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第98-105页
    3.3 讨论部分第105-110页
        3.3.1 样品的取用和方法的可行性第105页
        3.3.2 代谢通路的完善是株高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之一第105-108页
        3.3.3 与激素诱导基因表达相关的差异蛋白第108-109页
        3.3.4 具有特殊表达模式的蛋白点第109-110页
    3.4 结论第110-111页
第四章 结论第111-113页
    4.1 玉米穗下节间长的杂种优势表现第111页
    4.2 miRNA与节间伸长杂种优势的关系第111页
    4.3 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第111-113页
ABSTRACT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5-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两汉时期的导引术研究
下一篇:碳纳米材料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