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主要符号表及物理量名称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7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2 多孔金属结构制造方法的研究 | 第22-26页 |
1.2.1 泡沫金属制备 | 第22-23页 |
1.2.2 烧结多孔金属结构 | 第23-25页 |
1.2.3 表面强化传热多孔结构 | 第25-26页 |
1.3 多孔结构强化传热传质性能的研究 | 第26-34页 |
1.3.1 无相变对流传热 | 第26-27页 |
1.3.2 相变对流传热 | 第27-29页 |
1.3.3 环路热管 | 第29-34页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34-35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多尺度复合多孔结构的设计与制造 | 第37-52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梯度多孔结构的固相烧结成形 | 第37-44页 |
2.2.1 固相烧结工艺与多孔结构成形机理 | 第37-41页 |
2.2.2 粉末参数对梯度多孔结构的影响 | 第41-44页 |
2.3 多尺度复合多孔结构的脱合金法制造 | 第44-51页 |
2.3.1 纳米结构成形机理及制造工艺 | 第44-47页 |
2.3.2 基体结构影响与表面形貌分析 | 第47-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多尺度复合多孔结构的性能测试 | 第52-94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热导率 | 第52-57页 |
3.2.1 热导率测试原理 | 第53-55页 |
3.2.2 测试样品 | 第55页 |
3.2.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3.3 渗透性能 | 第57-63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58页 |
3.3.2 测试系统与实验样品 | 第58-60页 |
3.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3.4 毛细性能 | 第63-72页 |
3.4.1 红外测试与液面高度识别 | 第64-65页 |
3.4.2 数学模型 | 第65-66页 |
3.4.3 测试样品 | 第66页 |
3.4.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3.5 润湿性能 | 第72-92页 |
3.5.1 多孔结构液滴渗入原理 | 第73-76页 |
3.5.2 实验测试装置与样品 | 第76-78页 |
3.5.3 液滴渗入过程分析 | 第78-82页 |
3.5.4 参数化实验结果 | 第82-9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四章 基于多尺度复合多孔结构的环路热管数值模拟 | 第94-118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反重力环路热管的模型 | 第95-101页 |
4.2.1 反重力环路热管的几何模型 | 第95-96页 |
4.2.2 蒸发器内传热传质模型 | 第96-100页 |
4.2.3 气体输送段、冷凝器和液体输送段的传热传质模型 | 第100-101页 |
4.3 模型求解的策略与步骤 | 第101-106页 |
4.3.1 蒸发器内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101-102页 |
4.3.2 代数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102-105页 |
4.3.3 模型整体求解 | 第105-106页 |
4.4 基于模型的参数化研究 | 第106-116页 |
4.4.1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106-107页 |
4.4.2 蒸发器内温度、压力、速度场分布特征 | 第107-112页 |
4.4.3 回路中的温度分布特征 | 第112-113页 |
4.4.4 反重力高度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4.4.5 冷凝段长度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多尺度复合多孔结构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研究 | 第118-146页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5.2 实验测试样品制造及实验装置 | 第119-123页 |
5.2.1 反重力环路热管的制造 | 第119-120页 |
5.2.2 工质的灌注工艺 | 第120-122页 |
5.2.3 测试系统 | 第122-123页 |
5.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123-125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125-144页 |
5.4.1 多孔结构对反重力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125-131页 |
5.4.2 工质对反重力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131-136页 |
5.4.3 反重力高度的影响 | 第136-14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6-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附件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