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区暴雨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以秦岭三大景区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自然灾害风险 | 第12-13页 |
1.2.2 暴雨灾害风险 | 第13-15页 |
1.2.3 脆弱性评价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1.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 | 第20页 |
2.1.2 自然灾害脆弱性理论 | 第20-21页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2.2.2 数据获取 | 第21-22页 |
2.2.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3章 景区概况 | 第24-30页 |
3.1 金丝峡景区 | 第24-25页 |
3.1.1 自然环境 | 第24页 |
3.1.2 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24页 |
3.1.3 暴雨状况 | 第24-25页 |
3.2 翠华山景区 | 第25-26页 |
3.2.1 自然环境 | 第25-26页 |
3.2.2 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26页 |
3.2.3 暴雨状况 | 第26页 |
3.3 华阳古镇 | 第26-30页 |
3.3.1 自然环境 | 第27页 |
3.3.2 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27页 |
3.3.3 暴雨状况 | 第27-30页 |
第4章 暴雨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50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3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1-32页 |
4.1.3 山地景区暴雨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4.2 体系定量化处理 | 第33-50页 |
4.2.1 评价指标分析 | 第33-40页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0-47页 |
4.2.3 脆弱性指标等级划分 | 第47-49页 |
4.2.4 暴雨灾害脆弱性评价模型 | 第49-50页 |
第5章 景区暴雨灾害脆弱性评价及空间特征分析 | 第50-64页 |
5.1 金丝峡暴雨灾害脆弱性评价 | 第50-52页 |
5.2 翠华山暴雨灾害脆弱性评价 | 第52-54页 |
5.3 华阳古镇暴雨灾害脆弱性评价 | 第54-55页 |
5.4 同一景区暴雨灾害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5.5 不同景区暴雨灾害脆弱性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5.6 降低秦岭山地景区暴雨灾害脆弱性的对策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