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1.1 水稻分蘖过程及分类 | 第8-9页 |
1.2 水稻分蘖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3 水稻分蘖发生的分子机制 | 第12-15页 |
1.4 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 | 第15-19页 |
1.4.1 内源激素对水稻分蘖形成的影响 | 第15-18页 |
1.4.2 外源环境条件对水稻分蘖形成的影响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特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0-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4页 |
2.2.1 群体构建与取样 | 第21页 |
2.2.2 表型观察和农艺性状调查 | 第21页 |
2.2.3 DNA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2.2.4 RNA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2.2.5 cDNA反转步骤 | 第23页 |
2.2.6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23-25页 |
2.2.7 琼脂糖电泳检测 | 第25-26页 |
2.2.8 凝胶回收步骤 | 第26-27页 |
2.2.9 qRT-PCR | 第27-31页 |
2.2.10 石蜡切片及拍照观察 | 第31-33页 |
2.2.11 图位克隆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3.1.1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34页 |
3.1.2 突变体表型遗传分析 | 第34-39页 |
3.1.3 lrt1及野生型叶片和茎秆切片 | 第39-41页 |
3.1.4 LRT1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41-43页 |
3.1.5 候选基因及分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43-45页 |
3.2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附录A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附录B DNA提取缓冲液的配方 | 第56页 |
附录C 10×Buffer的配方 | 第56页 |
附录D 10×TBE电泳缓冲液的配制 | 第56-57页 |
附录E 实验所用引物信息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