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野菊资源研究与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6-18页
“野菊资源研究与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技术路线图第18-2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20-30页
    1.1 野菊花本草源流考证第20-23页
        1.1.1 野菊花名称源流第20-21页
        1.1.2 野菊花历代本草论述与源流考证第21-22页
        1.1.3 野菊花功效与应用第22-23页
    1.2 野菊性状特征及变异第23-24页
        1.2.1 野菊性状特征第23页
        1.2.2 野菊变异第23-24页
    1.3 野菊资源分布及生长环境第24-25页
        1.3.1 野菊资源分布第24页
        1.3.2 野菊生长环境第24-25页
    1.4 野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第25-26页
        1.4.1 萜类和挥发油类第25页
        1.4.2 黄酮类化合物第25-26页
        1.4.3 酚酸类化合物第26页
        1.4.4 野菊花药理研究第26页
    1.5 野菊种质资源品质评价研究第26-30页
        1.5.1 基于形态特征野菊品质评价第27页
        1.5.2 基于遗传多样性野菊品质评价第27-28页
        1.5.3 基于化学成分野菊品质评价第28-30页
第二部分 野菊资源调查与种质选育第30-69页
    第一章 野菊资源调查研究第31-40页
        1 调查路线与方法第31-32页
            1.1 调查路线第31页
            1.2 调查方法第31-32页
        2 调查结果第32-38页
            2.1 野菊资源分布第32-34页
            2.2 野菊生态环境第34-36页
            2.3 野菊资源蕴藏量第36-37页
            2.4 野菊人工栽培及市场状况第37-38页
        3 小结第38-40页
            3.1 野菊花的生境特征第38页
            3.2 野菊花资源的现状第38-40页
    第二章 野菊核心种质构建与比较第40-69页
        第一节 野菊核心种质构建第40-51页
            1 种质资源圃建立第40-43页
                1.1 建设地概况第40-43页
                1.2 种质资源圃建立第43页
                1.3 种质资源圃营建成效第43页
            2 野菊种质植物学形态调查第43-4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3 野菊种质筛选第48-49页
            4 小结第49-51页
        第二节 野菊种质比较第51-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页
                1.1 材料及处理第51页
                1.2 测定指标第51页
                1.3 数据分析第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2页
                2.1 野菊种质株高、冠幅、茎粗分析比较第51页
                2.2 野菊种质产量分析比较第51-52页
            3 小结第52-53页
        第三节 野菊种质叶表皮扫描电镜比较第53-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页
                1.1 实验材料第53页
                1.2 仪器及试剂第53页
                1.3 实验方法第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3 小结第56-57页
                3.1 气孔大小和密度第56页
                3.2 腺体第56页
                3.3 表皮毛第56-57页
        第四节 野菊种质叶片超微结构比较第57-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页
                1.1 实验材料第57页
                1.2 实验方法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2.1 叶绿体中所含淀粉粒形态特征第58页
                2.2 叶绿体中类囊体膜系统特征分析第58-60页
            3 小结第60-61页
                3.1 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片层结构与耐盐性之间关系第60页
                3.2 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片层结构与抗寒性之间关系第60页
                3.3 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所含嗜锇颗粒与野菊药用品质之间关系第60-61页
        第五节 野菊种质花形态结构比较分析第61-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页
                1.1 实验材料第61页
                1.2 实验方法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3页
                2.1 野菊种质性状基本统计分析第61页
                2.2 野菊种质性状相关性分析第61-63页
            3 小结第63-64页
                3.1 野菊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第63页
                3.2 野菊花性状相关性与药用部位产量关系第63-64页
        第六节 野菊种质花粉形态比较第64-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页
                1.1 实验材料第64页
                1.2 观察方法第6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4-67页
                2.1 野菊种质花粉粒大小及形态第64页
                2.2 野菊种质花粉粒表面超微特征第64-67页
            3 小结第67-68页
        第七节6个种质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比较第68-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8页
                1.1 试验材料第68页
                1.2 测定方法第6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8页
                2.1 6个野菊种质花中蒙花苷含量差异性第68页
            3 小结第68-69页
第三部分 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第69-105页
    第一章 基于化学成分的野菊品质评价第69-87页
        第一节 野菊花蒙花苷含量研究第69-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页
                1.1 试验材料第69页
                1.2 测定方法第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72页
                2.1 不同产地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分析第69-70页
                2.2 不同产地蒙花苷含量合格率比较第70-72页
            3 小结第72-73页
        第二节 野菊花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建立第73-79页
            1 仪器与材料第73页
            2 方法与结果第73-78页
                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实验第73-74页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74页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74页
                2.4 线性关系考察第74-75页
                2.5 精密度实验第75页
                2.6 稳定性实验第75页
                2.7 重复性实验第75页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75-76页
                2.9 样品测定第76页
                2.10 野菊花中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分析第76-77页
                2.11 野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析第77-78页
            3 小结第78-79页
        第三节 基于UPLC-Q-TOF/MS技术在线鉴定野菊花化学成分第79-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9-80页
                1.1 实验材料第79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79页
                1.3 实验方法第79-80页
            2 UPLC-Q-TOF/MS在线鉴定野菊花的化学成分第80-81页
            3 小结第81-82页
        第四节 野菊根、茎、叶、花部位主要化学成分鉴定及动态分析第82-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页
                1.1 实验材料第82页
                1.2 样品制备方法第8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2-86页
                2.1 UPLC-Q-TOF/MS在线鉴定野菊根、茎、叶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第82-83页
                2.2 野菊根、茎、叶部位8种主要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第83-85页
                2.3 野菊花药材及根、茎、叶部位8种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第85-8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86-87页
    第二章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野菊遗传多样性评价第87-10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7-91页
            1.1 材料来源第87页
            1.2 材料处理第87-89页
            1.3 转录组测序和数据分析第89-90页
            1.4 引物开发和验证第90页
            1.5 分子标记数据处理和鉴定力分析第90页
            1.6 比较转录组分析第90-9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1-103页
            2.1 转录组数据产出统计及拼接第91页
            2.2 转录本功能注释分析第91-92页
            2.3 SSR分子标记挖掘第92-93页
            2.4 SSR分子标记实验第93-96页
            2.5 SSR分子标记物种鉴定力分析第96页
            2.6 两种质转录组整体相似性比较第96-101页
            2.7 两种质特异性同源基因比较第101-102页
            2.8 两种质共有单拷贝同源基因正向选择压力分析第102-10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03-105页
            3.1 关于SSR第103-104页
            3.2 关于野菊种内遗传变异第104-105页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第105-112页
    1 结论第105-108页
        1.1 野菊资源调查第105页
        1.2 野菊种质收集第105页
        1.3 野菊种质筛选与比较第105-106页
        1.4 野菊花品质评价第106-107页
        1.5 野菊SSR评价第107-108页
    2 主要创新点第108页
    3 讨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3.1 野菊资源的充分利用第108-110页
            3.1.1 野菊资源锐减原因分析第108页
            3.1.2 野菊种质的筛选第108-109页
            3.1.3 野菊花资源利用的建议与展望第109-110页
        3.2 野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第110-112页
            3.2.1 野菊花指标性成分讨论第110页
            3.2.2 野菊花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建议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9页
附图第119-123页
附录第123-128页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和获得的专利等情况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磺酸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胰腺干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大黄素调控HMGB1表达及PPARγ共阻遏机制防治内毒素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