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表达HSA-IFNα2b的CHO细胞稳定株的构建及其无血清培养基优化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长效干扰素的研究第9-11页
        1.1.1 干扰素简介第9页
        1.1.2 长效干扰素的研究第9-11页
    1.2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系统的概述第11-13页
        1.2.1 不同表达系统的研究第11-12页
        1.2.2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系统的优点第12页
        1.2.3 高效稳定的CHO表达系统策略的建立第12-13页
    1.3 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第13-16页
        1.3.1 无血清培养基的发展过程第13页
        1.3.2 无血清培养基中的添加因子第13-14页
        1.3.3 无血清培养基的优化以及个性化第14-15页
        1.3.4 无血清培养基的悬浮适应第15-16页
    1.4 细胞培养工艺的研究第16-17页
        1.4.1 细胞培养的模式第16-17页
        1.4.2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过程参数第17页
    1.5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9-29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1页
        2.1.1 菌株、细胞株、质粒及引物第19页
        2.1.2 实验试剂第19-20页
        2.1.3 仪器设备第20-21页
        2.1.4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9页
        2.2.1 CHO细胞的培养与保种第21-22页
        2.2.2 CHO重组细胞的构建第22-23页
        2.2.3 重组细胞的构建与筛选第23-24页
        2.2.4 细胞的悬浮驯化第24页
        2.2.5 细胞批次培养实验第24-25页
        2.2.6 细胞稳定性验证第25页
        2.2.7 蛋白检测方法第25-26页
        2.2.8 基础培养基批次筛选第26页
        2.2.9 流加培养基筛选实验第26页
        2.2.10 特殊因子的添加以及丁酸钠的流加培养第26页
        2.2.11 细胞周期测定第26页
        2.2.12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第26-27页
        2.2.13 细胞培养过程中生化指标测定第27页
        2.2.14 摇瓶的 3 L流加培养第27页
        2.2.15 使用AP-20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5 L流加培养第27页
        2.2.16 融合蛋白的纯化第27-28页
        2.2.17 纯化样品纯度检测第28页
        2.2.18 纯化样品的生物活性检测第28-29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29-46页
    3.1 融合蛋白表达质粒构建第29页
    3.2 重组CHO细胞的构建与筛选第29-32页
        3.2.1 CHO细胞株的构建及高克隆筛选第29-31页
        3.2.2 重组CHO细胞悬浮驯化和批次实验第31页
        3.2.3 重组细胞稳定性实验第31-32页
    3.3 无血清培养基的筛选优化第32-39页
        3.3.1 基础培养基的初筛和混合测试第32-34页
        3.3.2 流加培养基筛选第34-35页
        3.3.3 特殊因子的添加对细胞影响第35-36页
        3.3.4 丁酸钠的添加对细胞影响第36-39页
    3.4 摇瓶的 3 L流加培养和 5 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流加培养第39-41页
        3.4.1 摇瓶的 3 L流加培养第39-40页
        3.4.2 AP-20 一次性 5 L激流生物反应器流加培养第40-41页
    3.5 HSA-IFNα2b的分离纯化第41-43页
        3.5.1 Blue Sepharose FF亲和层析第41-42页
        3.5.2 Phenyl Sepharose FF疏水层析第42-43页
    3.6 HSA-IFNα2b的检测第43-46页
        3.6.1 纯化样品纯度检测第43-44页
        3.6.2 纯化后样品Western Blot验证第44页
        3.6.3 纯化样品生物活性检测第44-45页
        3.6.4 纯化样品分子量检测第45-46页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6-47页
    4.1 主要结论第46页
    4.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萤火虫生物发光原理的成像探针及抑制剂的研究
下一篇:α2-肾上腺素受体介导镇静作用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