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0-24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4-36页 |
(一)α_2-AR介导的镇静作用与受体亚型的相关性 | 第24-34页 |
1 稳定转染 α_(2A)-AR和 α_(2C)-AR的细胞株的建立 | 第24-32页 |
1.1 重组质粒构建 | 第24-28页 |
1.2 CHO-PKAcat-α_(2A)-AR及CHO-PKAcat-α_(2C)-AR稳转细胞株的建立 | 第28页 |
1.3 PKA重分布实验筛选阳性细胞株 | 第28-29页 |
1.4 q RT-PCR检测细胞中 α_(2A)-AR及 α_(2C)-AR的m RNA水平 | 第29-30页 |
1.5 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 | 第30-31页 |
1.6 c AMP含量检测 | 第31-32页 |
2 PKA重分布实验进行药效学评价 | 第32-33页 |
3 采用翻正反射模型研究受体亚型与镇静作用的关系 | 第33页 |
3.1 DMED抑制小鼠翻正反射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3.2 不同 α_2-AR拮抗剂对DMED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作用 | 第33页 |
4 采用自发活动模型研究受体亚型与镇静作用的关系 | 第33-34页 |
4.1 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4.2 不同 α_2-AR拮抗剂对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34页 |
(二)α_2-AR介导的镇静作用与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第34-36页 |
1 不同 α_2-AR激动剂对小鼠自发活动影响 | 第34页 |
2 α_2-AR激动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采用翻正反射模型研究信号通路与镇静作用的关系 | 第35页 |
3.1 DMED抑制小鼠翻正反射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3.2 激活/抑制 α_2-AR信号通路对DMED抑制小鼠翻正反射的影响 | 第35页 |
4 采用自发活动模型研究信号通路与镇静作用的关系 | 第35-36页 |
4.1 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4.2 dbc AMP对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 T-Q对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36页 |
(三) 结果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36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6-59页 |
(一) α_2-AR介导的镇静作用与受体亚型的相关性 | 第36-53页 |
1 稳定转染 α_(2A)-AR和 α_(2C)-AR的细胞株的建立 | 第36-44页 |
1.1 重组质粒构建 | 第36-39页 |
1.2 PKA重分布实验筛选阳性细胞株 | 第39-41页 |
1.3 q RT-PCR检测细胞中 α_(2A)-AR及 α_(2C)-AR的m RNA水平 | 第41页 |
1.4 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 | 第41-42页 |
1.5 c AMP含量检测 | 第42-44页 |
2 采用PKA重分布实验评价 α_2-AR配体的药理作用 | 第44-48页 |
3 采用翻正反射模型研究受体亚型与镇静作用的关系 | 第48-51页 |
3.1 DMED抑制小鼠翻正反射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3.2 不同 α_2-AR拮抗剂对DMED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作用 | 第49-51页 |
4 采用自发活动模型探究亚型与镇静作用的关系 | 第51-53页 |
4.1 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4.2 不同 α_2-AR拮抗剂对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51-53页 |
(二)α_2-AR介导的镇静作用与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第53-59页 |
1 不同 α_2-AR激动剂对小鼠自发活动影响 | 第53-54页 |
2 α_2-AR激动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54-56页 |
3 采用翻正反射模型研究信号通路与镇静作用的关系 | 第56-58页 |
3.1 DMED抑制小鼠翻正反射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3.2 激活/抑制 α_2-AR信号通路对DMED抑制小鼠翻正反射的影响 | 第56-58页 |
4 采用自发活动模型研究信号通路与镇静作用的关系 | 第58-59页 |
4.1 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4.2 dbc AMP对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T-Q对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59页 |
四、讨论 | 第59-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