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大型复杂钢结构焊接总体性能研究 | 第10-12页 |
1.2 混凝土高温热损伤前期研究 | 第12-14页 |
1.3 热-力耦合的前期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4 有限元仿真软件在焊接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和发展 | 第16-17页 |
1.5 存在不足 | 第17-18页 |
1.6 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 第18-1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PCSS剪力联结构造的基本概念 | 第20-32页 |
2.1 工程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20-22页 |
2.2 现有剪力联结构造及其优缺点 | 第22-25页 |
2.3 PCSS剪力联结构造的提出 | 第25-29页 |
2.3.1 剪力键演化过程 | 第25-26页 |
2.3.2 PCSS剪力键构造形式 | 第26-28页 |
2.3.3 PCSS剪力键中栓钉的受力特性 | 第28-29页 |
2.3.4 PCSS剪力键的影响因素 | 第29页 |
2.3.5 焊接参数 | 第29页 |
2.4 PCSS联结构造的焊接热问题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焊接热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参数选择 | 第32-62页 |
3.1 针对PCSS剪力键焊接的有限元模拟问题 | 第32-37页 |
3.1.1 问题分析 | 第32-36页 |
3.1.2 模拟焊接传热的假设条件 | 第36-37页 |
3.2 钢材与混凝土的材料热工参数的对比与选取 | 第37-47页 |
3.2.1 钢材的材料热工参数的选取 | 第37-42页 |
3.2.2 混凝土材料热工参数的选取 | 第42-47页 |
3.3 PCSS的热-力耦合模型建立 | 第47-53页 |
3.3.1 热-力耦合加载机制 | 第47-48页 |
3.3.2 焊接钢构件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3.3.3 钢与混凝土热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3.4 基于PCSS的组合梁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3.4.1 组合梁跨尺度模型的处理 | 第53-54页 |
3.4.2 组合梁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3.5 软件中相关传热参数选择 | 第56-57页 |
3.6 焊接移动热源的用户子程序接口 | 第57-6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PCSS焊接热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2-82页 |
4.1 焊接温度场分析 | 第62-71页 |
4.1.1 整体温度场分布 | 第62-65页 |
4.1.2 各样点温度随时间和路径的变化曲线 | 第65-71页 |
4.2 焊接热应力和残余应力分析 | 第71-78页 |
4.2.1 焊接应力应变场分析依据 | 第72-73页 |
4.2.2 焊接等效热应力场计算 | 第73-75页 |
4.2.3 焊接残余应力及分布 | 第75-77页 |
4.2.4 带初始应力的焊接应力场 | 第77-78页 |
4.3 工字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分析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PCSS焊接热对混凝土热损伤分析 | 第82-94页 |
5.1 焊接热对混凝土影响分析 | 第82-86页 |
5.1.1 混凝土温度场分布 | 第82-84页 |
5.1.2 混凝土热应力场分布 | 第84-86页 |
5.2 混凝土的焊接热损伤分析 | 第86-90页 |
5.2.1 热损伤本构关系的建立 | 第86-88页 |
5.2.2 混凝土的热损伤分布 | 第88-90页 |
5.3 考虑焊接热的模拟推出试验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