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触媒视域下的公共租赁住房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现状问题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课题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课题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国内相关研究第13-14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第14-15页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1.4.1 公共租赁住房第15-16页
        1.4.2 夹心层群体第16页
        1.4.3 城市触媒第16-17页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第17-18页
        1.5.1 研究方法第17页
        1.5.2 主要内容与框架第17-18页
第2章 基础研究第18-42页
    2.1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背景和历程第18-22页
        2.1.1 我国的住房建设背景第18页
        2.1.2 我国的住房制度变迁第18-19页
        2.1.3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第19-22页
    2.2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及触媒优势第22-35页
        2.2.1 欧美国家典型模式第22-26页
        2.2.2 亚洲国家典型模式第26-31页
        2.2.3 国内城市典型模式第31-35页
    2.3 国内十城市公共租赁住房现状普查第35-41页
        2.3.1 普查对象及调研内容第35-40页
        2.3.2 国内发展特征分析第40页
        2.3.3 规划中的主要问题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公共租赁住房触媒成效及作用因素第42-56页
    3.1 城市公共租赁住房触媒成效解读第42-44页
        3.1.1 改善城市住房市场环境第42页
        3.1.2 扩大公益居住保障范畴第42-43页
        3.1.3 利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变第43页
        3.1.4 催熟城市新区与加快城乡统筹第43页
        3.1.5 推动传统住房观念革新第43-44页
    3.2 规划建设层面的触媒作用因素第44-47页
        3.2.1 规划选址和布局第44-45页
        3.2.2 社区建设规模第45-46页
        3.2.3 住宅产业化程度第46-47页
    3.3 社区内部层面的触媒作用因素第47-52页
        3.3.1 居住主体构成第47-48页
        3.3.2 社会环境因素第48-49页
        3.3.3 物质环境因素第49-52页
    3.4 政策制度层面的触媒作用因素第52-55页
        3.4.1 开发实施主体第52-53页
        3.4.2 经济运营方式第53-54页
        3.4.3 建设投资和政府补贴制度第54-55页
        3.4.4 弹性规划政策第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触媒效应最大化的保障策略第56-67页
    4.1 触媒效应最大化的规划设计保障第56-60页
        4.1.1 合理选址与科学布局第56-57页
        4.1.2 促进用地混合与职住平衡第57-58页
        4.1.3 打破阶层分异实现混合居住第58-59页
        4.1.4 强调居民的住房权益第59-60页
    4.2 触媒效应最大化的政策制度保障第60-63页
        4.2.1 选择优质经营运作主体第60页
        4.2.2 创新金融经济支持体系第60-61页
        4.2.3 健全建设管理的机制和程序第61-62页
        4.2.4 设立公平的保障对象过滤机制第62-63页
        4.2.5 创立规划协同的土地供应政策第63页
        4.2.6 完善相关立法支撑体系第63页
    4.3 触媒效应最大化的环境建设保障第63-66页
        4.3.1 明确城市发展目标第63-64页
        4.3.2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第64-65页
        4.3.3 革新居住理念第65-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测单层柱面网壳动力响应及破坏模式的细胞自动机方法
下一篇:基于HHT算法的无线智能传感器模态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