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1.关于公民法治素养内涵的研究 | 第11-12页 |
| 2.关于高中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的研究 | 第12-13页 |
| 3.关于高中生法治素养培育重要性的研究 | 第13-14页 |
| 4.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法治素养培育对策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2.访谈法 | 第15-16页 |
| 3.观察法 | 第16页 |
| 4.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 5.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 1.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2.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内容 | 第18-22页 |
|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第18页 |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第18-19页 |
| (三)法治素养培育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关系 | 第19-20页 |
| (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内容 | 第20-22页 |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和现实依据 | 第22-27页 |
|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二)思想资源:公民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 (三)现实依据:高中思政课承载着培育高中生法治素养的重任 | 第23-27页 |
| 1.贯彻和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 第24-25页 |
| 3.提高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 第25页 |
| 4.增强高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举措 | 第25-26页 |
| 5.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26-27页 |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27-29页 |
| 1.高中生法治素养水平初步提升 | 第27-28页 |
| 2.学校对培育学生法治素养有所重视 | 第28页 |
| 3.教师初步探索出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教学方法 | 第28-29页 |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 1.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内容相对单薄 | 第29页 |
| 2.法治教育途径相对单一 | 第29-30页 |
| 3.高中生法治素养培育效果还有待提升 | 第30-31页 |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 1.学校应试化教学倾向明显 | 第31页 |
| 2.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法治专业素养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 第31-32页 |
| 3.高中生缺乏法治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 第32页 |
| 4.学校法治教育缺乏全方位的支持和监督 | 第32-34页 |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改进之策 | 第34-46页 |
| (一)提升教师法治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 第34-39页 |
| 1.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转变教育理念 | 第34-35页 |
| 2.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法治教育水平 | 第35-37页 |
| 3.教师需要立足政治课堂,积极融入社会实践 | 第37-39页 |
| (二)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达到知行合一 | 第39-41页 |
| 1.学生需要主动融入课堂,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 第39页 |
| 2.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努力规范言行举止 | 第39-40页 |
| 3.学生要善于利用新兴媒体,塑造健康良好德行 | 第40-41页 |
| (三)增强学校法治教育的支持力度 | 第41-43页 |
| 1.学校要完善法治校本课程,增强法治教师师资力量 | 第41-42页 |
| 2.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构建法治教育机制 | 第42-43页 |
| 3.学校要改进教学评价,提升教学管理效能 | 第43页 |
| (四)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督导 | 第43-46页 |
| 1.重视培育核心素养,提升素质教育的层次性 | 第43-44页 |
| 2.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探索学业评价的科学性 | 第44-45页 |
| 3.强化教育督导考核,落实教育监督的针对性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一) | 第51-53页 |
| 附录(二)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