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三国文人论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绪论第15-27页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5-17页
    二、当前研究现状第17-22页
        (一)三国时期历史文献第17-18页
        (二)三国文学地域性研究第18-20页
        (三)三国文人及群体研究第20-22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22-25页
        (一)三国文学的起始年限第22-23页
        (二)“文人”的界定第23-25页
        (三)三国文人划分标准第25页
    四、研究方法第25-27页
第一章 三国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第27-46页
    一、三国历史的界定第27-29页
        (一)三国分立时期第27-28页
        (二)三国形成时期第28页
        (三)三国鼎立时期第28-29页
        (四)三国对峙走向统一第29页
    二、三国时期文人生活状态表现第29-35页
        (一)“文人”概念与《文苑传》形成第29-33页
        (二)三国文人生活状态的主要形态第33-35页
    三、三国文人的地理分布第35-43页
        (一)魏国与曹氏集团文人第36-37页
        (二)蜀国与刘氏集团文人第37-41页
        (三)吴国与孙氏集团文人第41-43页
    四、三国时期文人的结局第43-46页
        (一)进入仕途第43-44页
        (二)漂泊的生活第44页
        (三)凄惨的命运第44-46页
第二章 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集团第46-61页
    一、邺下文人集团产生的时代背景第46-48页
        (一)动乱的社会环境催生新的文人精神第46-47页
        (二)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第47页
        (三)曹氏集团在政治和文学上的号召力第47-48页
    二、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第48-61页
        (一)曹氏父子的作品风格第48-54页
        (二)邺下文人诗歌意象第54-58页
        (三)曹氏父子及邺下文人集团对建安文学发展的影响第58-61页
第三章 诸葛亮的人格与文人理想第61-71页
    一、诸葛亮简介第61-62页
    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第62-65页
        (一)淡泊明志,立德修身第62-63页
        (二)鞠躬尽瘁,忠心辅政第63页
        (三)任人唯贤,廉洁奉公第63页
        (四)勤政爱民,固本安民第63-64页
        (五)不可而为,竭尽人谋第64-65页
    三、诸葛亮文学作品及思想第65-71页
        (一)《隆中对》之一统思想第65-66页
        (二)《出师表》之用人之道第66-67页
        (三)《答法正书》之法治思想第67-68页
        (四)诸葛亮的文人理想第68-71页
第四章 竹林七贤与文人风度第71-96页
    一、竹林七贤考第71-82页
        (一)知其人——竹林七贤生平简介第72-75页
        (二)论其世——竹林交游的时代背景及具体情况第75-82页
    二、七贤风流论第82-96页
        (一)探其源——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第82-86页
        (二)观其行——竹林七贤的风流之姿第86-96页
第五章 正始时期文人的精神转向第96-114页
    一、“正始时期”界说第96-99页
    二、正始名士的精神追求第99-107页
        (一)夏侯玄——非惟风流,兼有为政之实第100-101页
        (二)何晏——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第101-104页
        (三)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第104-107页
    三、竹林文士的人格理想第107-114页
        (一)阮籍——现实超越第108-110页
        (二)嵇康——心灵超越第110-114页
第六章 蜀吴亦有文学——南方文人的生活剪影第114-129页
    一、蜀国文学概述第114-120页
        (一)蜀国文学的表现第115-117页
        (二)蜀国文学的特点第117-118页
        (三)荆州文人群体第118-120页
    二、吴国文学亦有风采第120-129页
        (一)江东的开发与东吴的建立第120页
        (二)南方文人与北方文人的融合第120-122页
        (三)吴国文学的繁荣——以广陵文人群体为例第122-124页
        (四)吴国文学的特点第124-129页
第七章 三国文人群体化倾向与地域性分析第129-145页
    一、三国文人群体化的根源与表现第129-141页
        (一)三国文人的个体化境遇与群体重塑的内在逻辑第129-134页
        (二)三国文人群体化的历史表现第134-141页
    二、三国文人地域与政治文化的双向互动第141-145页
第八章 三国文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145-173页
    一、审美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145-167页
        (一)“清”与后世文学的意境营造第146-153页
        (二)“风骨”与后世文学的苍凉劲健的格调第153-163页
        (三)“情”性脉脉的低回长吟第163-167页
    二、后世文学中的三国文人第167-173页
        (一)后世小说中的三国文人形象:以《三国志演义》为代表第167-170页
        (二)后世诗歌中的三国文人第170-171页
        (三)后世戏剧中的三国文人第171-173页
结语第173-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
下一篇:《红楼梦》空间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