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选题依据及其论文架构 | 第12-14页 |
二、相关学术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二)港台及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方面 | 第17页 |
三、“魏晋之际”的时间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四、社会剧烈变迁与哲学突破 | 第20-22页 |
五、文学观念新变及其展开形式 | 第22-26页 |
第一章 建安文人生活与建安文学的慷慨悲歌 | 第26-65页 |
一、曹氏父子与建安风骨 | 第26-52页 |
(一)曹氏父子的事功观念 | 第26-33页 |
(二)曹氏父子的文学革新与文学诉求 | 第33-46页 |
(三)曹氏父子的文学影响 | 第46-52页 |
二、邺下文人形成与文学集团的价值取向 | 第52-65页 |
(一)邺下文人集团的正式形成 | 第52-56页 |
(二)文人生活方式与创作内容 | 第56-61页 |
(三)文人的话语表达与审美诉求 | 第61-65页 |
第二章 正始文人生活与正始文学的呜咽之声 | 第65-113页 |
一、正始名士与竹林文人的形成 | 第65-77页 |
(一)玄学兴起与正始名士 | 第65-72页 |
(二)竹林文人群体形成 | 第72-77页 |
二、正始名士对政治的疏离 | 第77-86页 |
(一)政治疏离的原因:上层政治集团的高压 | 第77-81页 |
(二)名教之弊的显现:传统章句之学失去优势 | 第81-83页 |
(三)学术重心的转移:从社会变迁向文化变迁 | 第83-86页 |
三、正始名士的典型生活方式 | 第86-101页 |
(一)崇尚自然 | 第86-88页 |
(二)清谈啸吟 | 第88-94页 |
(三)沉醉颓唐 | 第94-101页 |
四、正始文学的心象构成 | 第101-113页 |
(一)正始文人的生活方式 | 第101-105页 |
(二)构成正始文学意象群 | 第105-108页 |
(三)正始文学的艺术品格 | 第108-113页 |
第三章 中朝文人生活与西晋文学的玄言之风 | 第113-134页 |
一、政策变迁与文人抉择 | 第113-122页 |
(一)二十四友 | 第113-118页 |
(二)文人的悲剧 | 第118-122页 |
二、佛道相兼与崇尚玄谈 | 第122-127页 |
(一)玄学的新发展 | 第122-124页 |
(二)玄风的兴盛 | 第124-127页 |
三、玄儒调和与文风表现 | 第127-134页 |
(一)儒玄兼综 | 第127-128页 |
(二)多元文风 | 第128-134页 |
第四章 文人生活方式下的文学观念转变 | 第134-154页 |
一、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 第134-143页 |
(一)诗可以观的理论 | 第134-136页 |
(二)由观志到观情的转变 | 第136-138页 |
(三)诗缘情的观赏品评意义 | 第138-143页 |
二、兴象言意的艺术追求 | 第143-148页 |
(一)文人对兴象传统的继承 | 第143-146页 |
(二)文人写象言意的特色 | 第146-148页 |
三、形式主义诗学的确立 | 第148-154页 |
(一)魏晋文学自觉与形式主义诗学 | 第148-150页 |
(二)魏晋文学体式的多元发展 | 第150-152页 |
(三)形式主义诗学体系的形成 | 第152-154页 |
第五章 魏晋文人生活方式影响及文学史意义 | 第154-171页 |
一、文学世家形成与传承 | 第154-157页 |
(一)家族的形成与门第的确立 | 第154-155页 |
(二)家族兴衰与政权更迭的互动 | 第155-156页 |
(三)家族文学的自然传承 | 第156-157页 |
二、文人集团的自觉与追求 | 第157-167页 |
(一)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人集团的形成 | 第157-160页 |
(二)文人集团的多元价值诉求 | 第160-165页 |
(三)文人集团的文学自觉与文学主张 | 第165-167页 |
三、文人生活方式的文学史意义 | 第167-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