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2.1 社区 | 第10-11页 |
1.2.2 社会组织 | 第11-12页 |
1.2.3 社区志愿组织 | 第12-13页 |
1.2.4 社区志愿服务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8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4.1 增权的内涵 | 第18-19页 |
1.4.2 权能形态 | 第19页 |
1.4.3 增权的层面、模式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H社区编织社志愿服务队培育的背景 | 第22-28页 |
2.1 H社区编织社志愿服务队概况 | 第22-24页 |
2.1.1 H社区概况 | 第22页 |
2.1.2 H社区社会工作室 | 第22页 |
2.1.3 H社区编织社志愿服务队 | 第22-24页 |
2.2 H社区编织社志愿服务队培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第24-28页 |
2.2.1 H社区编织社志愿队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6页 |
2.2.2 H社区社工室培育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28页 |
3 H社区编织社志愿服务队的权能状态与培育机制选择 | 第28-31页 |
3.1 权能状态分析 | 第28-29页 |
3.2 培育机制的选择 | 第29页 |
3.3 社工的角色 | 第29-31页 |
4 H社区社工室培育编织社志愿服务队增权行动 | 第31-41页 |
4.1 成员层面增权 | 第31-33页 |
4.1.1 识别增权行动障碍 | 第31-32页 |
4.1.2 个人增权目标 | 第32页 |
4.1.3 介入技巧选择:反思与自我批判 | 第32-33页 |
4.2 促进组织增权 | 第33-39页 |
4.2.1 组织增权的原则:组织自决 | 第34页 |
4.2.2 组织制度建构 | 第34-36页 |
4.2.3 组织团队建设 | 第36-37页 |
4.2.4 组织服务能力建设 | 第37-39页 |
4.3 提升组织社会资本 | 第39-41页 |
4.3.1 链接社会资源 | 第39-40页 |
4.3.2 增强组织宣传 | 第40-41页 |
5 H社区社工室培育编织社志愿服务队的成就与不足 | 第41-45页 |
5.1 成就 | 第41-44页 |
5.1.1 组织稳定独立发展 | 第41页 |
5.1.2 成为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一部分 | 第41-42页 |
5.1.3 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范围扩大 | 第42页 |
5.1.4 走出社区,成为社区名片 | 第42-44页 |
5.2 不足 | 第44-45页 |
5.2.1 合法性不足 | 第44页 |
5.2.2 资源获取能力不足 | 第44页 |
5.2.3 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 | 第44-45页 |
6 增权视角下社区志愿组织培育发展完善路径 | 第45-48页 |
6.1 外力推动模式下社区志愿组织能力增权路径 | 第45-46页 |
6.1.1 政府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 | 第45页 |
6.1.2 社区提供社区志愿组织的培育的平台保障 | 第45-46页 |
6.1.3 社工推动社区志愿组织的专业化发展 | 第46页 |
6.2 个体主动模式下社会组织能力增权路径 | 第46-48页 |
6.2.1 加强组织成员的自我肯定 | 第46页 |
6.2.2 强化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