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芘—苝二酰亚胺衍生物:暗态激基缔合物形成与高效能量转移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语第8-14页
第一章 能量转移概述第14-42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1.1 常见的激发态过程第14页
        1.1.2 能量转移的特征与鉴别方法第14-15页
    1.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15-25页
        1.2.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定义第16页
        1.2.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所需的条件第16-17页
        1.2.3 影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因素第17-23页
            1.2.3.1 能量供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的重叠程度第18-19页
            1.2.3.2 能量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第19-21页
            1.2.3.3 能量供体与受体之间的空间取向第21-22页
            1.2.3.4 其它因素第22-23页
        1.2.4 特殊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23-25页
            1.2.4.1 能量供体与受体间跃迁偶极取向为90度的共振能量转移第23-24页
            1.2.4.2 以聚集体为能量供体或受体的共振能量转移第24-25页
    1.3 DEXTER型能量转移第25-27页
        1.3.1 Dexter型能量转移的定义第25页
        1.3.2 Dexter型能量转移必须满足的条件第25-26页
        1.3.3 影响Dexter型能量转移的因素及分子结构特点第26-27页
    1.4 其它类型的能量转移第27-28页
    1.5 能量转移体系的构建策略第28-32页
        1.5.1 双功能分子能量转移体系第28-31页
        1.5.2 能量供体与受体分离的能量转移体系第31-32页
    1.6 能量转移技术的应用第32-38页
        1.6.1 大分子构象跟踪第32-34页
        1.6.2 生物成像第34-35页
        1.6.3 白色发光第35-36页
        1.6.4 荧光传感第36-38页
    1.7 结语与展望第38-40页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第40-42页
第二章 芘和胆固醇修饰不对称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研究第42-64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8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43-44页
        2.2.2 功能分子的合成及表征第44-48页
            2.2.2.1 化合物C-Py的合成及表征第44-46页
            2.2.2.2 化合物C-PBI-Py的合成及表征第46-48页
            2.2.2.3 化合物PBI-Py的合成及表征第48页
            2.2.2.4 化合物C-PBI的合成及表征第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63页
        2.3.1 稳态吸收和发射光谱第49-51页
        2.3.2 芘和苝二酰亚胺间的相互作用第51-53页
        2.3.3 溶剂效应第53-54页
        2.3.4 浓度效应第54-58页
        2.3.5 时间分辨发射光谱研究第58-59页
        2.3.6 温度效应第59-62页
        2.3.7 理论计算及能量转移机理研究第62-63页
    2.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三章 芘-苝二酰亚胺超分子能量转移体系的构建及其传感应用第64-82页
    3.1 引言第64-65页
    3.2 实验部分第65-67页
        3.2.1 试剂与仪器测试第65-66页
        3.2.2 AFM测试样品的制备第66页
        3.2.3 功能分子CPPBI的合成及表征第66-6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7-81页
        3.3.1 溶液态的基本光物理性质第67-69页
        3.3.2 浓度效应第69-73页
        3.3.3 溶剂效应第73-74页
        3.3.4 ~1H NMR研究第74-76页
        3.3.5 TRES研究第76-78页
        3.3.6 荧光薄膜的光化学稳定性及传感应用第78-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基于FRET技术的双荧光发射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第82-102页
    4.1 引言第82-84页
    4.2 实验部分第84-86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84-85页
        4.2.2 功能分子的合成及表征第85-86页
            4.2.2.1 化合物PBI-Asp的合成及表征第85页
            4.2.2.2 化合物PBI-TOA-Py的合成及表征第85-86页
            4.2.2.3 化合物PBI-EA-Py的合成及表征第8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6-99页
        4.3.1 基本光物理性质第86-89页
        4.3.2 浓度效应第89-91页
        4.3.3 温度效应第91-98页
            4.3.3.1 变温荧光光谱第91-95页
            4.3.3.2 荧光寿命的温度依赖第95-98页
        4.3.4 荧光探针的应用探索第98-99页
            4.3.4.1 溶剂区分第98-99页
            4.3.4.2 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检测第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2页
第五章 芘二聚体为能量供体、苝酰二亚胺为能量受体的新型能量转移体系的构建及其行为研究第102-114页
    5.1 引言第102-103页
    5.2 实验部分第103-105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103页
        5.2.2 功能分子的合成及表征第103-105页
            5.2.2.1 化合物PBI-EDA的合成及表征第103-104页
            5.2.2.2 化合物2Py的合成及表征第104页
            5.2.2.3 化合物PBI-2Py的合成及表征第104-10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5-112页
        5.3.1 基本光物理性质第105-108页
        5.3.2 溶剂效应第108-110页
        5.3.3 温度效应第110-111页
        5.3.4 理论计算第111-112页
    5.4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总结第114-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40页
附录第140-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d3+基核壳结构荧光粉多色发光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泛素分子探针的化学合成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