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Gd3+基核壳结构荧光粉多色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4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第13-19页
        1.2.1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组成第13-14页
        1.2.2 稀土元素及其能级结构第14-15页
        1.2.3 稀土离子发光机理第15-18页
        1.2.4 一些常见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第18-19页
    1.3 稀土离子的能量传递第19-26页
        1.3.1 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第19-21页
        1.3.2 基质和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第21-22页
        1.3.3 有机配体与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第22-24页
        1.3.4 能量传递需要满足的条件第24-25页
        1.3.5 能量传递的类型以及传递效率第25-26页
    1.4 J-O理论第26-27页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7-34页
        1.5.1 核壳结构荧光粉的研究现状第27-29页
        1.5.2 论文的选题意义第29-31页
        1.5.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1.5.4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33-34页
第2章 实验方法、仪器与检测手段第34-38页
    2.1 稀土掺杂荧光粉的常见制备方法第34-36页
        2.1.1 高温固相法第34页
        2.1.2 溶胶-凝胶法第34页
        2.1.3 低温燃烧法第34-35页
        2.1.4 水热法第35页
        2.1.5 溶剂热法第35-36页
    2.2 实验仪器设备第36页
    2.3 实验表征方法第36-38页
        2.3.1 X射线衍射第36-37页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电镜第37页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37页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37页
        2.3.5 光致发光光谱第37-38页
第3章 不同退火温度对 α-NaYF_4:Eu~(3+)荧光粉的影响第38-51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41页
        3.2.1 实验试剂第39页
        3.2.2 样品制备第39-41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第41-49页
        3.3.1 NaYF_4: Eu~(3+)晶体结构表征第41页
        3.3.2 a-NaYF_4: Eu~(3+)形貌特征第41-42页
        3.3.3 包与不包覆SiO_2荧光粉不同温度退火后的发光特性第42-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基于晶场调节增强 β-Na(Gd_(1-x)Y_x)_(0.95)F_4:5%Eu~(3+)荧光粉发光研究第51-63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实验部分第52-54页
        4.2.1 实验试剂第52页
        4.2.2 样品制备第52-54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第54-61页
        4.3.1 Na(Gd_(1-x)Y_x)_(0.95)F_4:5%Eu~(3+)微观结构表征第54-57页
        4.3.2 UV-Vis吸收光谱第57-58页
        4.3.3 发光特性第58-61页
        4.3.4 能量传递过程第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5章 GdF_3:Ce~(3+),Dy~(3+)@Gd F_3:Eu~(3+)核壳结构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第63-74页
    5.1 引言第63-65页
    5.2 实验部分第65-67页
        5.2.1 实验试剂第65页
        5.2.2 实验制备过程第65-66页
        5.2.3 GdF_3:Ce~(3+),Dy~(3+)纳米荧光粉的合成第66页
        5.2.4 GdF_3:Ce~(3+),Dy~(3+)@GdF_3:Eu~(3+)等核壳结构的合成第66-67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7-72页
        5.3.1 GdF_3:Ce~(3+),Dy~(3+)及其核壳结构微观结构表征第67-68页
        5.3.2 发光特性第68-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6章 基于双通道激发和能量迁移过程的 β-NaGdF_4核壳结构荧光粉的研究第74-84页
    6.1 引言第74-75页
    6.2 实验部分第75-77页
        6.2.1 实验试剂第75页
        6.2.2 实验制备流程及样品发光示意图第75-76页
        6.2.3 β-NaGdF_4:Ce~(3+),Dy~(3+)核荧光粉的制备第76页
        6.2.4 β-NaGdF_4核壳结构荧光粉的合成第76-77页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7-82页
        6.3.1 显微结构表征第77-78页
        6.3.2 发光特性第78-81页
        6.3.3 能量传递过程第81-82页
    6.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7章 基于PMA增强GdF_3核壳结构荧光粉的多色发光研究第84-101页
    7.1 引言第84-85页
    7.2 实验部分第85-87页
        7.2.1 实验试剂第85页
        7.2.2 实验制备流程第85-86页
        7.2.3 GdF_3核以及三掺体系荧光粉的合成第86页
        7.2.4 GdF_3:Eu~(3+)@SiO_2和GdF_3:Eu~(3+)@PMA杂化结构的合成第86-87页
        7.2.5 GdF_3核壳结构荧光粉的合成第87页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7-98页
        7.3.1 显微结构表征第87-90页
        7.3.2 发光特性第90-95页
        7.3.3 能量传递实验证明第95-98页
        7.3.4 能量传递过程第98页
    7.4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01-104页
    8.1 结论第101-102页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02-103页
    8.3 展望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动疲劳相关血清差异蛋白筛选及糖蛋白分离、富集和检测研究
下一篇:芘—苝二酰亚胺衍生物:暗态激基缔合物形成与高效能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