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性取向及面孔性别特征的作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17页
    1.1 态度概述第10-12页
        1.1.1 态度的界定第10页
        1.1.2 分类与态度第10-11页
        1.1.3 态度的测量第11-12页
    1.2 对同性恋消极态度的解释第12-15页
        1.2.1 理论背景第12-13页
        1.2.2 基于性取向的解释第13-14页
        1.2.3 基于性别化特征的解释第14-15页
    1.3 小结第15-17页
2 问题提出第17-20页
    2.1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17-18页
    2.2 研究意义第18页
    2.3 研究假设第18页
    2.4 研究构想第18-20页
3 研究方法第20-25页
    3.1 研究一第20-22页
        3.1.1 被试第20页
        3.1.2 实验材料第20-21页
        3.1.3 实验过程第21-22页
        3.1.4 数据分析与统计第22页
    3.2 研究二第22-25页
        3.2.1 被试第23页
        3.2.2 实验材料第23页
        3.2.3 实验过程第23-24页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第24-25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5-39页
    4.1 研究一,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的态度及性取向判断第25-30页
        4.1.1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态度的描述性统计第25页
        4.1.2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的态度分析第25页
        4.1.3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态度的差异比较第25-26页
        4.1.4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类型面孔特征者态度的差异比较第26-28页
        4.1.5 不同性别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类型面孔特征者态度的差异比较第28-29页
        4.1.6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类型面孔特征者性取向判断倾向分析第29-30页
        4.1.7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性取向判断倾向程度的差异分析第30页
    4.2 研究二,性取向及面孔性别特征在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中的作用第30-39页
        4.2.1 性取向标记前后异性恋大学生对面孔人物态度的差异比较第30页
        4.2.2 不同性取向知觉条件下异性恋大学生对面孔人物态度的描述统计第30-31页
        4.2.3 不同性取向知觉条件下异性恋大学生对面孔人物的态度分析第31页
        4.2.4 不同性取向知觉条件下异性恋大学生对面孔人物态度的差异比较第31页
        4.2.5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的态度差异比较第31-32页
        4.2.6 不同性取向知觉条件下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态度的差异比较第32-34页
        4.2.7 不同性取向知觉条件下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性别、面孔性别特征者态度的差异比较第34-39页
5 讨论第39-43页
    5.1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的态度第39-40页
    5.2 异性恋大学生对不同面孔性别特征者的性取向判断倾向第40页
    5.3 性取向及面孔性别特征在异性恋大学生对面孔人物态度中的作用第40-41页
    5.4 性取向及面孔性别特征在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中的作用第41-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4页
附录第54-58页
致谢第58-60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作记忆内容的语义匹配对注意捕获效应的影响
下一篇:青少年性别角色信念的量表修订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