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 第15-17页 |
1.2.1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2 基于Lamb波的主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 第16-17页 |
1.2.3 信号特征参数提取及分析的方法 | 第17页 |
1.3 主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中的驱动与传感元件 | 第17-20页 |
1.3.1 传统的压电元件 | 第18-19页 |
1.3.2 含金属芯压电纤维 | 第19页 |
1.3.3 含金属芯压电纤维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基于Lamb波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 | 第20-21页 |
1.5 文本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Lamb波的传播特性及主动健康监测系统 | 第23-30页 |
2.1 Lamb波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1.1 Lamb波的波动方程 | 第23-24页 |
2.1.2 Lamb波的频散曲线 | 第24-25页 |
2.2 Lamb波信号的激励 | 第25-27页 |
2.2.1 激励信号中心频率的选择 | 第26页 |
2.2.2 激励信号幅值的选择 | 第26-27页 |
2.2.3 激励信号波峰数的选择 | 第27页 |
2.3 系统设计 | 第27-29页 |
2.3.1 硬件模块系统设计 | 第27-28页 |
2.3.2 触发采集程序系统设计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铝板结构的盐酸腐蚀及模拟损伤监测研究 | 第30-47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损伤定位原理 | 第30-35页 |
3.2.1 层析法定位原理 | 第31-32页 |
3.2.2 定义不相关系数 | 第32-33页 |
3.2.3 损伤定位概率成像方法 | 第33-35页 |
3.3 实验平台搭建与监测对象 | 第35-37页 |
3.4 空间分辨率分析 | 第37-39页 |
3.5 单损伤定位结果 | 第39-45页 |
3.5.1 不同程度的盐酸腐蚀分析及损伤定位 | 第40-43页 |
3.5.2 不同椭圆因子对损伤识别区域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3 模拟损伤定位 | 第44-45页 |
3.6 多损伤定位结果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含螺栓结构的铝板损伤监测研究 | 第47-58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监测对象与实验平台 | 第47-48页 |
4.3 损伤定位原理 | 第48-51页 |
4.3.1 螺栓松动监测 | 第48-50页 |
4.3.2 腐蚀损伤监测原理及其空间分辨率分析 | 第50-51页 |
4.4 基于Lamb波传播特点的损伤诊断 | 第51页 |
4.5 不同程度的盐酸腐蚀分析及损伤定位 | 第51-53页 |
4.6 模拟损伤定位结果 | 第53-57页 |
4.6.1 损伤位于螺栓上面 | 第54-56页 |
4.6.2 损伤位于螺栓之间 | 第56页 |
4.6.3 损伤位于其它位置 | 第56-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含金属芯压电纤维传感器的主动损伤定位成像研究 | 第58-76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含金属芯压电纤维传感器 | 第58-62页 |
5.2.1 含金属压电纤维传感器的结构 | 第58-59页 |
5.2.2 MPF 传感器的制备 | 第59-60页 |
5.2.3 压电方程 | 第60-62页 |
5.3 MPF花型传感器 | 第62-64页 |
5.3.1 MPF 传感器对 Lamb 波的响应 | 第62-63页 |
5.3.2 花形传感器的特性 | 第63-64页 |
5.4 花形传感器的方向性标定 | 第64-67页 |
5.4.1 压电片激励法的标定 | 第64-65页 |
5.4.2 冲击法的标定 | 第65-66页 |
5.4.3 标定方法的选择 | 第66-67页 |
5.5 损伤检测原理 | 第67-70页 |
5.5.1 基于Lamb波传播特点的损伤诊断 | 第67-68页 |
5.5.2 损伤定位的角度分辨率 | 第68-69页 |
5.5.3 基于散射波角度识别的损伤定位概率成像方法 | 第69-70页 |
5.6 实验验证 | 第70-75页 |
5.6.1 实验平台 | 第70-72页 |
5.6.2 花形传感器角度分辨率验证 | 第72-73页 |
5.6.3 压电片阵列损伤定位成像 | 第73-7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