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第1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第2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第3节 文章思路 | 第16-18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3.3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第1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1.1 社会管理 | 第18页 |
1.2 社会治理 | 第18-19页 |
1.3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区别 | 第19页 |
1.4 社会管理创新 | 第19-20页 |
第2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 社会治理理论 | 第20页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淮安市社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 第22-27页 |
第1节 淮安市简要情况 | 第22页 |
第2节 淮安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 | 第22-24页 |
第3节 淮安市践行社会管理创新 | 第24-27页 |
3.1 以民生为创新社会管理的起点 | 第24页 |
3.2 以项目发展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抓手 | 第24页 |
3.3 以法治为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 | 第24页 |
3.4 将矛盾化解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 | 第24-25页 |
3.5 以强化服务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 | 第25-26页 |
3.6 以治安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淮安市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27-31页 |
第1节 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1.1 理念未转换 | 第27页 |
1.2 NGO发展缓慢 | 第27页 |
1.3 绩效缺乏考核 | 第27-28页 |
1.4 公共信息化服务落后 | 第28页 |
1.5 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 第28-29页 |
第2节 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1页 |
1.1 经济因素 | 第29页 |
1.2 制度因素 | 第29页 |
1.3 文化因素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做法 | 第31-37页 |
第1节 杭州:探索以社区为着力点的服务创新 | 第31-32页 |
1.1 政策规划:渐进式全方位推出系列政策 | 第31页 |
1.2 成效分析:做好资源分配,带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 第31-32页 |
第2节 深圳:开拓社会外来人群的管控机制 | 第32-33页 |
2.1 政策规划:出台人口管理"1+5"系列文件 | 第32页 |
2.2 成效分析:创新管理举措,经验推广全国 | 第32-33页 |
第3节 北京东城区:网格化实现有效管控 | 第33-34页 |
3.1 政策规划:建立从上到下的规划体系 | 第33-34页 |
3.2 成效分析:借助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效能 | 第34页 |
第4节 镇江: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新样板 | 第34-35页 |
4.1 政策规划:开创网络解读报告 | 第34-35页 |
4.2 成效分析:管好网络空间,开创"三少"局面 | 第35页 |
第5节 太仓:首创大病医保方法,保障民生 | 第35-37页 |
5.1 制度规划:针对医疗矛盾,进行有效化解 | 第36页 |
5.2 效果分析:保障民生,促医保创新 | 第36-37页 |
第六章 国内其他城市社会管理考核指标的借鉴 | 第37-40页 |
第1节 北京制定社会管理评判标准的经验 | 第37页 |
第2节 广东省城市幸福指数的经验 | 第37-38页 |
第3节 南京"幸福都市"评价体系的借鉴 | 第38页 |
第4节 淮安市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体系的一些想法 | 第38-40页 |
第七章 淮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思路 | 第40-47页 |
第1节 大力创新发展社会管理 | 第40-42页 |
1.1 创新社区管理 | 第40页 |
1.2 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40-41页 |
1.3 加快城镇化的相关福利保障工作 | 第41页 |
1.4 规范拆迁工作 | 第41-42页 |
1.5 建立农村人口迁移管理机制 | 第42页 |
第2节 通过信息化来创新社会管理 | 第42-44页 |
2.1 提升网络空间管理水平 | 第42-43页 |
2.2 利用信息来加强管理 | 第43-44页 |
第3节 按照社会化大发展来创新社会管理 | 第44-47页 |
3.1 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之路 | 第45页 |
3.2 创建社会组织培养制度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