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2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概述 | 第12-13页 |
1.3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控制方案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方案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容错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数学建模 | 第17-29页 |
2.1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双逆变器拓扑结构 | 第17-19页 |
2.2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双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19-24页 |
2.2.1 三相定子坐标系及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2.2.2 转子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3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24-28页 |
2.3.1 磁链方程 | 第24-26页 |
2.3.2 电压方程 | 第26-27页 |
2.3.3 电磁转矩 | 第27页 |
2.3.4 机械运动方程 | 第27页 |
2.3.5 励磁绕组电流方程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容错控制系统仿真 | 第29-45页 |
3.1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结构 | 第29-30页 |
3.2 双逆变器电压空间矢量PWM控制算法 | 第30-34页 |
3.2.1 双逆变器拓扑结构及电压矢量 | 第31-32页 |
3.2.2 SVPWM调制扇区判断 | 第32-34页 |
3.3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正常状态下运行方式仿真分析 | 第34-40页 |
3.3.1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控制部分Simulink数学模型 | 第34-38页 |
3.3.2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仿真分析 | 第38-40页 |
3.4 开绕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故障状态下容错运行仿真分析 | 第40-44页 |
3.4.1 容错电路拓扑结构 | 第41-42页 |
3.4.2 容错电路拓扑的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的软硬件设计 | 第45-57页 |
4.1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的软件设计 | 第45-50页 |
4.1.1 A/D采样模块 | 第46-47页 |
4.1.2 位置速度检测模块 | 第47-49页 |
4.1.3 双闭环PI调节模块 | 第49-50页 |
4.1.4 双逆变器SVPWM生成模块 | 第50页 |
4.2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硬件设计 | 第50-55页 |
4.2.1 硬件电路设计 | 第50-52页 |
4.2.2 信号调理电路 | 第52-53页 |
4.2.3 驱动电路 | 第53-54页 |
4.2.4 电源谐波干扰抑制电路设计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第57-63页 |
5.1 功率单元器件参数选择 | 第57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5.2.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57-58页 |
5.2.2 驱动电路实验 | 第58-59页 |
5.2.3 转子位置实验 | 第59-60页 |
5.2.4 转速闭环实验 | 第60-61页 |
5.3 总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