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水源热泵对地温场的影响及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 技术路线第13-14页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14-16页
2 地下水源热泵及热运移模拟研究进展第16-25页
    2.1 地下水源热泵的研究应用现状第16-18页
    2.2 地下水热运移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18-20页
    2.3 地下水热运移数值模拟软件综述第20-24页
        2.3.1 基于有限差分的热运移模拟软件第20-23页
        2.3.2 基于有限元的热运移模拟软件第23-24页
    2.4 小结第24-25页
3 郑州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的地质条件第25-40页
    3.1 自然地理概况第25-27页
        3.1.1 位置与交通第25页
        3.1.2 地形地貌第25-26页
        3.1.3 气候条件第26页
        3.1.4 水文特征第26-27页
    3.2 区域地质条件第27-28页
    3.3 地下水系统特征第28-37页
        3.3.1 含水层组划分及特征第28-29页
        3.3.2 地下水富水性特征第29-33页
        3.3.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33页
        3.3.4 地下水动态特征第33-34页
        3.3.5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第34-35页
        3.3.6 地下水温度场特征第35-36页
        3.3.7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36-37页
    3.4 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7-39页
        3.4.1 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现状第37-39页
        3.4.2 存在问题第39页
    3.5 小结第39-40页
4 地下水源热泵地温场影响因素模拟研究第40-60页
    4.1 渗流和热运移理论基础第40-45页
        4.1.1 基本守恒方程第40-41页
        4.1.2 地下水渗流方程第41页
        4.1.3 热运移方程第41-42页
        4.1.4 扩展系统方程第42-43页
        4.1.5 联立方程第43页
        4.1.6 求解过程第43-45页
    4.2 模型建立第45-46页
        4.2.1 模型假设第45页
        4.2.2 模拟区域及网格剖分第45-46页
        4.2.3 定解条件第46页
    4.3 水文地质条件对地温场的影响第46-56页
        4.3.1 渗透率和有效孔隙度的影响第47-50页
        4.3.2 垂向渗透率的影响第50-52页
        4.3.3 含水层厚度的影响第52-54页
        4.3.4 弱透水层的影响第54-56页
    4.4 生产井结构与抽灌量对地温场的影响第56-59页
        4.4.1 井间距影响第56-57页
        4.4.2 抽灌量影响第57-58页
        4.4.3 滤管长度影响第58-59页
    4.5 小结第59-60页
5 实际工程应用第60-84页
    5.1 工程概况第60-61页
    5.2 模型建立第61-64页
        5.2.1 岩层结构概化第61页
        5.2.2 模拟区坐标方位及网格剖分第61-62页
        5.2.3 定解条件第62页
        5.2.4 参数分区第62-64页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4-72页
        5.3.1 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第64-67页
        5.3.2 水动力场和温度场变化特征分析第67-72页
        5.3.3 未来5年地温场演化预测第72页
    5.4 不同场景下工程运行模拟研究第72-83页
        5.4.1 井间距分析第73-77页
        5.4.2 布井方案分析第77-80页
        5.4.3 交替抽灌效果分析第80-83页
    5.5 小结第83-84页
6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适宜性评价第84-100页
    6.1 评价原则第84-85页
    6.2 指标建立第85-89页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85-86页
        6.2.2 评价体系的构建第86-87页
        6.2.3 权重系数的确定第87-89页
    6.3 基础数据处理第89-97页
        6.3.1 数据的矢量化第89页
        6.3.2 数据的标准化第89-97页
    6.4 评价结果第97-99页
    6.5 小结第99-100页
7 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评价第100-109页
    7.1 评价方法第100-102页
        7.1.1 热储法第100-101页
        7.1.2 地下水水量折算法第101-102页
    7.2 参数获取第102页
    7.3 浅层地热能储存资源量评价第102-103页
    7.4 浅层地热能可利用资源量评价第103-107页
        7.4.1 最佳井间距确定第103-107页
        7.4.2 可利用资源量评价第107页
    7.5 小结第107-109页
8 结论与建议第109-111页
    8.1 结论第109-110页
    8.2 建议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9页
附录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镇土地扩展与规划情景模拟研究
下一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顺义新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