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上篇: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论证 | 第10-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问题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1 城市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 | 第13-14页 |
1.2.2 家庭规模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 第14页 |
1.2.3 住宅产品供应与需求的错位 | 第14-15页 |
1.2.4 聚居文化和居住氛围的缺失 | 第15-16页 |
1.2.5 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实践 | 第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3.1 紧凑型住区规划 | 第16-19页 |
1.3.2 紧凑型户型设计 | 第19-20页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1.4 研究视角 | 第21-22页 |
1.4.1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全面视角 | 第21-22页 |
1.4.2 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动态视角 | 第22页 |
1.4.3 效率与品质相结合的辩证视角 | 第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1.5.1 多学科与多尺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4 研究框架 | 第23-26页 |
1.6 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1.6.1 居住模式 | 第26页 |
1.6.2 紧凑型居住模式 | 第26-27页 |
1.6.3 高密度住区 | 第27-28页 |
1.6.4 小户型住宅 | 第28-29页 |
1.7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7.1 理论意义 | 第29-30页 |
1.7.2 实践意义 | 第30页 |
1.8 研究创新点 | 第30-32页 |
1.8.1 空间定位与整体性原则 | 第30页 |
1.8.2 时间定位与灵活性原则 | 第30-31页 |
1.8.3 价值定位与舒适性原则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我国城市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32-43页 |
2.1 我国城市住宅发展概述 | 第32-38页 |
2.1.1 满足基本需求的时期(1949~1978) | 第32-34页 |
2.1.2 质与量并举的时期(1978~1998) | 第34-36页 |
2.1.3 快速与多样化的时期(1998~至今) | 第36-38页 |
2.2 我国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发展契机 | 第38-41页 |
2.2.1 发展模式——“节能省地” | 第38-39页 |
2.2.2 套型面积——“国六条” | 第39页 |
2.2.3 居住品质——“性能评价” | 第39-40页 |
2.2.4 新的实践——“高密度”与“小户型” | 第40-41页 |
2.3 我国紧凑型居住模式的现有问题 | 第41-43页 |
2.3.1 缺乏整体性 | 第41页 |
2.3.2 缺乏灵活性 | 第41-42页 |
2.3.3 缺乏舒适性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 第43-58页 |
3.1 日本公有住宅的发展历程 | 第43-47页 |
3.1.1 创建时期(1946~1960) | 第43-44页 |
3.1.2 发展时期(1960~1973) | 第44-45页 |
3.1.3 质变时期(1973~1990) | 第45-46页 |
3.1.4 全新时期(1990~至今) | 第46-47页 |
3.2 日本公有住宅的主要特点及经验总结 | 第47-50页 |
3.2.1 实用性 | 第47-48页 |
3.2.2 灵活性 | 第48页 |
3.2.3 精细化 | 第48-49页 |
3.2.4 经验总结 | 第49-50页 |
3.3 香港公共房屋的发展历程 | 第50-54页 |
3.3.1 消除房荒阶段(1954~1973) | 第50-51页 |
3.3.2 条件改善阶段(1973~1986) | 第51-52页 |
3.3.3 长远战略阶段(1986~至今) | 第52-54页 |
3.4 香港公共房屋的主要特点及经验总结 | 第54-58页 |
3.4.1 尺度最小化 | 第54-55页 |
3.4.2 密度最大化 | 第55-56页 |
3.4.3 功能复合化 | 第56-57页 |
3.4.4 经验总结 | 第57-58页 |
本篇小结 | 第58-59页 |
中篇: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实现 | 第59-104页 |
第四章 密度策略——紧凑型住区规划的实现 | 第60-82页 |
4.1 密度相关评价标准 | 第60-63页 |
4.1.1 容积率 | 第60-61页 |
4.1.2 建筑密度 | 第61-62页 |
4.1.3 节地性能 | 第62-63页 |
4.2 住区规划布局 | 第63-68页 |
4.2.1 加大建筑密度 | 第63-65页 |
4.2.2 提高平均层数 | 第65-66页 |
4.2.3 调整空间布局 | 第66-68页 |
4.3 住宅单体处理 | 第68-72页 |
4.3.1 加大平面进深 | 第68-70页 |
4.3.2 降低住宅层高 | 第70-71页 |
4.3.3 调整体形特征 | 第71-72页 |
4.4 整体性密度策略 | 第72-82页 |
4.4.1 理论探索 | 第72-76页 |
4.4.2 创新实例 | 第76-82页 |
第五章 尺度策略——紧凑型户型设计的实现 | 第82-103页 |
5.1 尺度相关评价标准 | 第82-85页 |
5.1.1 面积 | 第82-84页 |
5.1.2 系数 | 第84-85页 |
5.2 户内空间设计 | 第85-89页 |
5.2.1 减少绝对数量 | 第85-87页 |
5.2.2 深化细部处理 | 第87-89页 |
5.3 户间组合设计 | 第89-94页 |
5.3.1 压缩公摊总量 | 第89-92页 |
5.3.2 提高公摊效率 | 第92-94页 |
5.4 立体化尺度策略 | 第94-103页 |
5.4.1 理论探索 | 第94-98页 |
5.4.2 创新实例 | 第98-103页 |
本篇小结 | 第103-104页 |
下篇: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发展 | 第104-153页 |
第六章 时间定位——紧凑型居住模式的保持 | 第105-127页 |
6.1 居住模式的时间因素 | 第105-108页 |
6.1.1 生命周期 | 第105-107页 |
6.1.2 时间定位 | 第107-108页 |
6.2 紧凑型住区的灵活性 | 第108-113页 |
6.2.1 混合理论和意义 | 第108-110页 |
6.2.2 混合方式和方法 | 第110-113页 |
6.3 紧凑型户型的灵活性 | 第113-118页 |
6.3.1 适应理论和意义 | 第113-115页 |
6.3.2 适应方式和方法 | 第115-118页 |
6.4 开放与动态的时间定位 | 第118-127页 |
6.4.1 理论探索 | 第118-122页 |
6.4.2 创新实例 | 第122-127页 |
第七章 价值定位——紧凑型居住模式的普及 | 第127-152页 |
7.1 居住模式的价值因素 | 第127-130页 |
7.1.1 适用性能 | 第127-129页 |
7.1.2 价值定位 | 第129-130页 |
7.2 紧凑型住区的舒适性 | 第130-136页 |
7.2.1 公共空间与绿化设施 | 第130-133页 |
7.2.2 住区舒适性的改善 | 第133-136页 |
7.3 紧凑型户型的舒适性 | 第136-144页 |
7.3.1 物理性能与空间感受 | 第136-139页 |
7.3.2 户型舒适性的改善 | 第139-144页 |
7.4 人性与生态的价值定位 | 第144-152页 |
7.4.1 理论探索 | 第144-147页 |
7.4.2 创新实例 | 第147-152页 |
本篇小结 | 第152-15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53-157页 |
1、 政策与法规 | 第153-154页 |
2、研究与设计 | 第154-155页 |
3、建造与使用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