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Klebsillae pneumoniae XJPD-Li重组甘油脱水酶特性及其复活动力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3页
    1.1 1,3-丙二醇的应用及其生产概况第11-13页
        1.1.1 1,3-丙二醇的应用第11页
        1.1.2 1,3-丙二醇的主要生产方法第11-12页
        1.1.3 国内外1,3-丙二醇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第12-13页
    1.2 生物法合成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微生物合成1,3-丙二醇的代谢途径第14-15页
        1.2.2 生物法合成1,3-丙二醇的关键酶第15-17页
        1.2.3 1,3-丙二醇生产菌株的改造与重构第17页
    1.3 甘油脱水酶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1 甘油脱水酶的催化特性第18页
        1.3.2 甘油脱水酶的结构研究第18-20页
        1.3.3 甘油脱水酶自由基催化机理第20-21页
    1.4 甘油脱水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第21-27页
        1.4.1 光谱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第22-23页
        1.4.2 同源建模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第23-24页
        1.4.3 分子模拟技术研究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第24-26页
        1.4.4 非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对酶催化功能贡献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5 甘油脱水酶失活复活机理的研究进展第27-32页
        1.5.1 导致甘油脱水酶失活的主要因素第28-29页
        1.5.2 甘油脱水酶复活因子的研究概况第29-30页
        1.5.3 甘油脱水酶的复活过程调控第30-32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1.6.1 研究目的第32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第二章 重组K. pneumoniae XJPD-Li甘油脱水酶的构建及其表达条件的优化第33-50页
    引言第3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3-40页
        2.1.1 菌种及质粒第33-34页
        2.1.2 试剂第34-35页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5页
        2.1.4 培养基第35页
        2.1.5 培养方法第35-36页
        2.1.6 甘油脱水酶基因克隆第36页
        2.1.7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第36-37页
        2.1.8 重组菌株的诱导条件优化第37页
        2.1.9 分析方法第37-40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0-49页
        2.2.1 K. pneumoniae XJPD-Li甘油脱水酶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第40-41页
        2.2.2 K. pneumoniae XJPD-Li甘油脱水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第41-43页
        2.2.3 重组甘油脱水酶表达质粒稳定性研究第43-44页
        2.2.4 影响甘油脱水酶重组表达的因素第44-49页
    2.3 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重组甘油脱水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50-70页
    引言第5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0-54页
        3.1.1 菌种第50页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50页
        3.1.3 粗酶的制备第50-51页
        3.1.4 分离纯化第51页
        3.1.5 分析方法第51-5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4-68页
        3.2.1 重组甘油脱水酶的纯化第54-55页
        3.2.2 重组甘油脱水酶酶学性质的研究第55-61页
        3.2.3 ANTHEPROT预测重组甘油脱水酶的性质第61-65页
        3.2.4 重组甘油脱水酶突变体的催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的变化第65-68页
    3.3 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非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对甘油脱水酶结构影响的研究第70-84页
    引言第70-71页
    4.1 模型与方法第71-74页
        4.1.1 模型与势能函数第71-72页
        4.1.2 模拟过程第72页
        4.1.3 分析方法第72-74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4-83页
        4.2.1 甘油脱水酶模拟体系的建立第74-76页
        4.2.2 甘油脱水酶突变体RMSD值分析第76-80页
        4.2.3 甘油脱水酶突变体回转半径分析第80-81页
        4.2.4 甘油脱水酶突变体氢键变化分析第81-83页
    4.3 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因子包涵体的纯化及复性研究第84-95页
    引言第8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5.1.1 菌种及质粒第84页
        5.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第84-85页
        5.1.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85页
        5.1.4 包涵体的制备及变性第85页
        5.1.5 包涵体纯化第85页
        5.1.6 变性蛋白的复性第85-86页
        5.1.7 分析方法第86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86-93页
        5.2.1 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因子的诱导表达第86-88页
        5.2.2 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因子包涵体的制备及变性第88页
        5.2.3 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因子的复性第88-90页
        5.2.4 氧化还原系统对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因子柱上复性的影响第90-92页
        5.2.5 ATP对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因子柱上复性的影响第92-93页
    5.3 小结第93-95页
第六章 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动力学及其体外复活寿命研究第95-108页
    引言第95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5-96页
        6.1.1 菌种第95页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95页
        6.1.3 失活甘油脱水酶的制备第95-96页
        6.1.4 复活体系第96页
        6.1.5 分析方法第96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96-107页
        6.2.1 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机理及其动力学模型第96-99页
        6.2.2 重组甘油脱水酶复活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估计第99-103页
        6.2.3 重组甘油脱水酶体外复活寿命研究第103-107页
    6.3 小结第107-10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11页
    7.1 结论第108-109页
    7.2 创新点第109页
    7.3 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6页
附录1 菌株和质粒第126-127页
附录2 硅胶膜质粒DNA小量提取第127-128页
附录3 DNA纯化回收试剂盒第128-129页
附录4 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比对结果第129-131页
附录5 主要符号缩写第131-13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的应该是美好的--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研究
下一篇: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