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1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5页 |
1.1.1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背景及特征 | 第9-12页 |
1.1.2 大城市空间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 第12-14页 |
1.1.3 大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新契机 | 第14-15页 |
1.2 概念解析 | 第15-25页 |
1.2.1 相关名词辨析与研究对象界定 | 第15-19页 |
1.2.2 城市空间发展的概念与模式 | 第19-25页 |
1.3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25-29页 |
1.3.1 多中心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1.3.2 基于生物学科研究的借鉴意义 | 第26-29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9-3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31-53页 |
2.1 多中心发展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31-46页 |
2.1.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31-41页 |
2.1.2 城市多中心规划实践 | 第41-43页 |
2.1.3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43-46页 |
2.2 城市规划理论中生物学科的引入 | 第46-53页 |
2.2.1 人文生态学 | 第47-48页 |
2.2.2 “共生”思想 | 第48-49页 |
2.2.3 城市生态学 | 第49-50页 |
2.2.4 有机城市理论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基于生物学理论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行性研究 | 第53-83页 |
3.1 生物学的发展与基本概念 | 第53-55页 |
3.1.1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53-55页 |
3.1.2 生物学相关概念 | 第55页 |
3.2 生物进化类比城市发展的依据 | 第55-74页 |
3.2.1 生物特征与城市属性 | 第55-59页 |
3.2.2 生命起源与城市形成 | 第59-64页 |
3.2.3 生物生长与城市发展 | 第64-68页 |
3.2.4 生物进化与城市演变 | 第68-74页 |
3.3 借鉴生物学理论的可行性 | 第74-79页 |
3.3.1 通过生物进化解释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内涵 | 第75-76页 |
3.3.2 通过生物系统层次解释城市多中心的多尺度性 | 第76-77页 |
3.3.3 通过种间关系解释大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 | 第77-79页 |
3.4 问题思考与生物学的启示 | 第79-82页 |
3.4.1 功能 | 第79-80页 |
3.4.2 尺度 | 第80-81页 |
3.4.3 等级 | 第81-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从功能、尺度和等级透视城市问题 | 第83-123页 |
4.1 功能 | 第83-96页 |
4.1.1 大城市整体功能化滞后 | 第83-90页 |
4.1.2 各中心功能发展不均衡 | 第90-96页 |
4.2 尺度 | 第96-107页 |
4.2.1 城市空间发展尺度不合理 | 第96-101页 |
4.2.2 空间结构与尺度的不匹配 | 第101-107页 |
4.3 等级 | 第107-122页 |
4.3.1 尺度层次不明确 | 第108-115页 |
4.3.2 中心城区与新城等级差别大 | 第115-12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章 大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的策略研究 | 第123-157页 |
5.1 协同进化,发展区域全能性“强核” | 第124-136页 |
5.1.1 协同进化,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 第124-129页 |
5.1.2 功能分化,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 第129-136页 |
5.2 调控尺度,轴向发展激活区域活力 | 第136-147页 |
5.2.1 轴线发展,调控轨道交通强弱联系 | 第136-143页 |
5.2.2 调控数量,优化城市各中心尺度 | 第143-147页 |
5.3 等级有序,增加区域不同尺度层次 | 第147-156页 |
5.3.1 减少级差,增加城市尺度层次 | 第148-151页 |
5.3.2 等级有序,集中与疏散有机结合 | 第151-1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57-162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157-158页 |
6.2 研究启示 | 第158-161页 |
6.2.1 生物学对城市认识论的启示 | 第158-159页 |
6.2.2 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 | 第159-161页 |
6.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