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媒介形象建构研究--从框架理论看《人民日报》报道三峡工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三峡工程简介 | 第11-12页 |
1.3 三峡工程媒介形象建构相关研究回顾 | 第12-15页 |
1.4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框架理论文献回顾 | 第16-23页 |
2.1 框架理论的来源及定义 | 第16-17页 |
2.2 媒介框架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3 媒介框架的内涵 | 第18-19页 |
2.4 媒介框架分析 | 第19-2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3-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 样本选择 | 第23-25页 |
3.3 内容分析类目建构 | 第25-28页 |
3.4 编码员信度检验 | 第28-30页 |
4 《人民日报》三峡报道整体分析 | 第30-39页 |
4.1 报道时间及数量 | 第30-31页 |
4.2 报道主题数量分布 | 第31-32页 |
4.3 报道版面、有无图片、报道篇幅 | 第32-36页 |
4.4 报道来源 | 第36-37页 |
4.5 报道立场与体裁 | 第37-38页 |
4.6 工程评价标题关键词分析 | 第38页 |
4.7 小结 | 第38-39页 |
5 《人民日报》三峡报道阶段性框架分析 | 第39-57页 |
5.1 前期准备阶段- -- 筹备动员框架 | 第39-43页 |
5.2 一期工程阶段- -- 建设宣传框架 | 第43-46页 |
5.3 二期工程阶段- -- 精神宣传框架 | 第46-50页 |
5.4 三期工程阶段- -- 突出管理框架 | 第50-53页 |
5.5 后期检验阶段- -- 特别关注框架 | 第53-55页 |
5.6 小结 | 第55-57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57-60页 |
6.1 研究结论及原因探讨 | 第57-59页 |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