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一种新型的Tet-off慢病毒调控系统的构建及其调控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四环素可诱导慢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第12-31页
 1 前言第12-18页
   ·慢病毒载体与基因治疗第12-13页
   ·四环素调控的真核表达载体第13-16页
   ·四环素可诱导慢病毒载体第16-18页
 2 四环素调控的慢病毒载体Tet-off-eGFP,Tet-off-mKate 和Tet-off-hIL-24 的构建第18-28页
   ·实验材料第18-21页
     ·生化试剂第18页
     ·培养基第18页
     ·细胞培养液第18页
     ·菌株和质粒第18-19页
     ·细胞株系及培养条件第19页
     ·引物合成第19-20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0-21页
   ·实验方法第21-25页
     ·质粒DNA 的制备第21-22页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第22页
     ·酶切、连接第22-23页
     ·PCR 扩增第23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23-25页
   ·pLV300(可诱导慢病毒Tet-off)的构建第25-28页
     ·pkc-TRE 载体的构建第25页
     ·pLV300(可诱导慢病毒Tet-off)的构建第25页
     ·pLV300-mKate,pLV300-eGFP 和pLV300-hIL-24 的构建第25-28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8-30页
   ·质粒pkc-TRE 鉴定第28-29页
   ·pLV300(可诱导慢病毒Tet-off)的鉴定第29页
   ·pLV300-mKate、pLV300-eGFP、pLV300-hIL-24 的鉴定第29-30页
 4 结论第30-31页
第二章 慢病毒包装条件优化及四环素调控的慢病毒载体pLV300 调控系统“开”“关”验证第31-53页
 1 前言第31-33页
 2 实验方法第33-39页
   ·慢病毒包装条件优化第33-35页
     ·PEI 转染法第33页
     ·PEI 细胞毒性检测(MTT)第33页
     ·PEI 转染法优化策略第33-34页
     ·磷酸钙转染法第34页
     ·磷酸钙转染法条件优化第34页
     ·慢病毒包装、纯化及浓缩及滴度测定第34-35页
   ·四环素调控的慢病毒LV300 功能鉴定第35-39页
     ·四环素(Tetracycline,Tet)细胞毒性检测第35页
     ·四环素调控pLV300-mKate 红色荧光蛋白mKate 表达的“开”“关”效应第35页
     ·pLV300-mKate 转染HEK 293T/17 细胞研究不同四环素浓度对红色荧光蛋白mKate 的调控效应以及四环素不同作用时间对红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影响第35页
     ·pLV300-hIL-24 转染 HEK 293T/17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hIL-24 表达第35-37页
     ·研究四环素调控的慢病毒LV300-eGFP 和LV300-mKate 调控功能以及不同浓度四环素对红色荧光蛋白mKate 的调控效应第37-39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50页
   ·慢病毒包装条件的优化第39-43页
     ·PEI 的细胞毒性第39-40页
     ·PEI 转染法优化第40页
     ·磷酸钙转染法条件优化第40-43页
       ·磷酸钙转染法条件优化参数一第40-41页
       ·磷酸钙转染法条件优化参数二第41-42页
       ·磷酸钙转染法条件优化参数三第42-43页
   ·四环素调控的慢病毒载体调控效应的验证第43-50页
     ·四环素毒性检测第43-44页
     ·四环素调控pLV300-mKate 红色荧光蛋白mKate 表达的“开”“关”效应第44-45页
     ·四环素调控的慢病毒pLV300-mKate 调控效应具有四环素浓度依赖性第45-46页
     ·pLV300-hIL-24 转染HEK 293T/17 细胞,ELISA 检测不同四环素浓度的hIL-24表达差异第46-47页
     ·单质粒四环素调控的慢病毒LV300-mKate 载体是一个有效的“Tet-off”调控系统第47-50页
 4 讨论第50-52页
 5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在线期间发表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蚕OCIAD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定位研究
下一篇:BmCycH基因及其在家蚕中表达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