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后现代主义之前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后现代主义之后的研究 | 第17-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9-20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20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第20页 |
(二)生态教育 | 第20-21页 |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生态教育的必然性 | 第22-24页 |
一、全球化生态危机要求教育进行生态化变革 | 第22-23页 |
二、我国现代教育状况要求教育进行生态化变革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观 | 第24-36页 |
一、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 第24-26页 |
二、小约翰·柯布的过程生态神学 | 第26-29页 |
(一)上帝观 | 第27页 |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7-28页 |
(三)思维方式的转换 | 第28-29页 |
三、大卫·雷·格里芬的整体有机论 | 第29-31页 |
四、王治河的有机教育主张 | 第31-34页 |
(一)对现代性的反思及超越 | 第31-33页 |
(二)有机教育理念 | 第33-34页 |
五、中国教育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观的有机结合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的解读 | 第36-45页 |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内涵 | 第36-38页 |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第36-37页 |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重在培养有机思维 | 第37-38页 |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特征及原则 | 第38-41页 |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的特征 | 第38-39页 |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的原则 | 第39-41页 |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具体内容 | 第41-45页 |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目的观 | 第41页 |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课程观 | 第41-42页 |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德育观 | 第42-43页 |
(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研究观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 第45-53页 |
一、以树立生态教育观为根本 | 第45-47页 |
(一)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45-46页 |
(二)正视学生的个人价值 | 第46页 |
(三)正确定位教育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46-47页 |
二、对中小学教育内容实施生态性调整 | 第47-49页 |
(一)加强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 第47-48页 |
(二)加强学科间的有机整合 | 第48-49页 |
(三)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 第49页 |
三、教育环境的构建 | 第49-53页 |
(一)校园硬件环境建设 | 第49-50页 |
(二)校园软件环境建设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