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县农发行信贷风险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9-15页 |
| 1.3.1 国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9-12页 |
| 1.3.2 国内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2-14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4.3 案例选择 | 第16-17页 |
| 1.4.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 2.1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 第18-21页 |
| 2.1.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 第18页 |
| 2.1.2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 | 第18-20页 |
| 2.1.3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 第20-21页 |
| 2.2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2.2.1 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 第21页 |
| 2.2.2 国家干预理论 | 第21-22页 |
| 2.2.3 农业支持理论 | 第22-23页 |
| 2.2.4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RH县农发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 第26-40页 |
| 3.1 RH县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与作用 | 第26-29页 |
| 3.1.1 成立背景与发展进程 | 第26-27页 |
| 3.1.2 县级支行与信贷执行 | 第27页 |
| 3.1.3 业务范围与经营状况 | 第27-29页 |
| 3.2 RH县农发行信贷业务的质量分析 | 第29-35页 |
| 3.2.1 信贷资金的使用分析 | 第29-31页 |
| 3.2.2 信贷资金的质量分析 | 第31-32页 |
| 3.2.3 不良贷款的存量分析 | 第32-34页 |
| 3.2.4 不良贷款的来源分析 | 第34-35页 |
| 3.3 RH县农发行信贷业务存在的外部风险 | 第35-38页 |
| 3.3.1 政策风险 | 第35-36页 |
| 3.3.2 经营风险 | 第36-37页 |
| 3.3.3 信用风险 | 第37-38页 |
| 3.4 RH县农发行信贷业务存在的内部风险 | 第38-40页 |
| 3.4.1 资本风险 | 第38页 |
| 3.4.2 操作风险 | 第38-39页 |
| 3.4.3 素质风险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RH县农发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 第40-48页 |
| 4.1 外部风险成因 | 第40-42页 |
| 4.1.1 贷款的发放受国家政策影响 | 第40-41页 |
| 4.1.2 受贷款对象其经营不佳影响 | 第41-42页 |
| 4.1.3 信息不对称且风险评级落后 | 第42页 |
| 4.2 内部风险成因 | 第42-48页 |
| 4.2.1 资金补偿机制落后 | 第42-43页 |
| 4.2.2 风险管控机制滞后 | 第43-46页 |
| 4.2.3 风险管理理念淡薄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RH县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建议 | 第48-56页 |
| 5.1 降低外部风险可能性 | 第48-52页 |
| 5.1.1 积极争取政府扶持 | 第48-49页 |
| 5.1.2 支持粮食企业改革 | 第49页 |
| 5.1.3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 | 第49-52页 |
| 5.2 提高内部风险防控力 | 第52-56页 |
| 5.2.1 建立科学性资金补偿机制 | 第52-53页 |
| 5.2.2 建立系统性风险管控机制 | 第53-55页 |
| 5.2.3 建立全员性风险管理文化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6-58页 |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56页 |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