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a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植物叶色突变体获得方法 | 第12-13页 |
1.2.2 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 第15页 |
1.3 Rubisco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15-20页 |
1.3.1 Rubisco的结构 | 第16-17页 |
1.3.2 Rubisco的组装 | 第17-18页 |
1.3.3 Rubisco的功能 | 第18-19页 |
1.3.4 叶色突变体与Rubisco的关系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植物材料及种植 | 第20-21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1页 |
2.1.3 工具酶、试剂盒及试剂 | 第21页 |
2.1.4 引物设计及序列测定 | 第21-22页 |
2.2 yl突变体的鉴定及遗传分析 | 第22-24页 |
2.2.1 喷施卡那霉素 | 第22页 |
2.2.2 PCR检测 | 第22-23页 |
2.2.3 RT-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第23-24页 |
2.3 yl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 | 第24-25页 |
2.3.1 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25页 |
2.3.3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4 yl突变体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25-35页 |
2.4.1 hiTAIL-PCR分离侧翼序列 | 第25-28页 |
2.4.2 T-DNA插入与yl突变体表型共分离的PCR检测 | 第28-29页 |
2.4.3 候选基因RLBPα的表达量检测 | 第29页 |
2.4.4 Rubisco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4.5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6 VIGS方法沉默RLBPα基因 | 第30-35页 |
2.4.7 在番茄中沉默RLBPα的功能检验 | 第35页 |
2.4.7.1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35页 |
2.4.7.2 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 第35页 |
2.4.7.3 RLBPα及RbcL表达量检测 | 第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3.1 yl突变体的表型 | 第35-36页 |
3.2 yl突变体突变类型的鉴定 | 第36-38页 |
3.2.1 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3.2.2 表型与T-DNA插入共分离检测 | 第37-38页 |
3.3 yl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38页 |
3.4 yl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测定与分析 | 第38-39页 |
3.5 yl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及分析 | 第39-40页 |
3.6 yl突变体的净光合作用的测定和分析 | 第40-41页 |
3.7 T-DNA插入位点右翼序列的分离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2页 |
3.8 T-DNA插入与yl突变体表型共分离分析 | 第42-43页 |
3.9 RLBPα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 第43-44页 |
3.10 yl突变体的Rubisco羧化活性及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44-45页 |
3.11 VIGS沉默RLBPα的结果及分析 | 第45-50页 |
3.11.1 pTRV2-RLBPα载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3.11.2 VIGS沉默RLBPα的效果 | 第46-47页 |
3.11.3 VIGS沉默后RLBPα和RbcL表达量检测 | 第47-49页 |
3.11.4 RLBPα沉默后番茄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11.5 RLBPα沉默后番茄叶片叶可溶性蛋白测定 | 第49-50页 |
4 总结 | 第50-51页 |
5 讨论 | 第51-54页 |
5.1 T-DNA的整合位点 | 第51页 |
5.2 VIGS是有效沉默目的基因的方法 | 第51-52页 |
5.3 yl突变体黄化性状的原因推测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