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煤炭能源利用现状 | 第11页 |
1.1.2 准东煤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1.3 准东煤质特征 | 第12页 |
1.1.4 准东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煤中钠的赋存形态 | 第14页 |
1.2.2 煤燃烧过程中钠的释放及迁移过程 | 第14-17页 |
1.2.3 煤灰熔融特性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2.4 添加剂、配煤对煤灰熔融特性影响 | 第19-20页 |
1.2.5 煤灰熔点预测 | 第20-2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实验仪器、方法及材料 | 第23-32页 |
2.1 样品中钠含量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2.1.1 主要仪器介绍 | 第23-24页 |
2.1.2 实验方法介绍 | 第24页 |
2.2 低温灰制样 | 第24-25页 |
2.2.1 主要仪器介绍 | 第24-25页 |
2.2.2 实验方法介绍 | 第25页 |
2.3 高温灰制样 | 第25-26页 |
2.4 灰熔融特性检测 | 第26-27页 |
2.4.1 主要仪器介绍 | 第26页 |
2.4.2 实验方法介绍 | 第26-27页 |
2.5 煤中矿物成分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6 三元相图 | 第29-30页 |
2.7 Factsage软件介绍 | 第30页 |
2.8 实验煤种及添加剂 | 第30-32页 |
3 硅铝添加剂对含钠矿物及准东煤中钠的固定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2.1 低温灰化实验 | 第32-33页 |
3.2.2 含钠矿物质掺烧添加剂固钠实验 | 第33页 |
3.2.3 准东煤掺烧三种添加剂固钠实验 | 第33页 |
3.2.4 高温灰钠含量测量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3.3.1 准东原煤低温灰矿物分析 | 第33-34页 |
3.3.2 不同添加剂对NaCl的固定效果 | 第34-36页 |
3.3.3 不同添加剂对Na_2SO_4的固定效果 | 第36-37页 |
3.3.4 不同添加剂对NaOH的固定效果 | 第37-38页 |
3.3.5 不同添加剂对准东煤中钠的固定效果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准东煤掺烧高岭土对灰熔融特性影响 | 第42-49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煤灰熔融特性实验 | 第42页 |
4.2.2 煤灰矿物高温激冷实验 | 第42-43页 |
4.3 不同比例高岭土添加剂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43-47页 |
4.3.1 不同掺混比例下煤灰熔融特性分析 | 第43-44页 |
4.3.2 高温下煤灰矿物演变过程 | 第44-46页 |
4.3.3 三元相图分析 | 第46-47页 |
4.4 固钠率与灰熔融特性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准东煤掺烧准格尔煤对固钠率及灰熔融特性影响 | 第49-60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5.2.1 准东煤掺烧准格尔煤固钠实验 | 第49-50页 |
5.2.2 准东煤掺混准格尔煤灰熔融特性实验 | 第50页 |
5.2.3 煤灰矿物高温激冷实验 | 第50页 |
5.3 准格尔煤固钠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5.4 煤灰熔融特性变化 | 第51页 |
5.5 高温下煤灰矿物质转化过程 | 第51-56页 |
5.6 Factsage模拟低温共熔过程 | 第56-59页 |
5.6.1 准东煤灰低温共熔过程 | 第56-58页 |
5.6.2 DG3混煤灰低温共熔过程 | 第58页 |
5.6.3 固钠率与灰烙融特性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基于布谷鸟算法与BP神经网络的煤灰变形温度预测 | 第60-71页 |
6.1 引言 | 第60页 |
6.2 CSBP算法模型介绍 | 第60-62页 |
6.2.1 BP神经网络 | 第60-61页 |
6.2.2 布谷鸟搜索(CS)算法 | 第61页 |
6.2.3 布谷鸟BP神经网络(CSBP) | 第61-62页 |
6.3 基于CSBP模型的煤灰变形温度预测 | 第62-70页 |
6.3.1 样本来源 | 第62-63页 |
6.3.2 煤灰变形温度CSBP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6.3.3 CSBP模型对单煤变形温度预测 | 第64-65页 |
6.3.4 CSBP模型对煤掺添加剂变形温度预测 | 第65-66页 |
6.3.5 CSBP模型对配煤变形温度预测 | 第66-69页 |
6.3.6 CSBP模型对准东煤掺烧高岭土及掺烧准格尔煤后煤灰变形温度预测 | 第69-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1-7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7.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