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

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第13-14页
        1.2.1 概念界定第13-14页
        1.2.2 研究范围第14页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14-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论文结构第15-16页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第18-25页
    2.1 相关理论第18-21页
        2.1.1 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第18-19页
        2.1.2 优势理论第19-20页
        2.1.3 报酬递增与专业化第20-21页
    2.2 研究综述第21-25页
        2.2.1 农业区域专业化第21-22页
        2.2.2 空间计量经济法应用第22-23页
        2.2.3 简要评述第23-25页
3 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机理第25-33页
    3.1 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动因第25-29页
        3.1.1 区域比较优势第25-26页
        3.1.2 规模经济优势第26-27页
        3.1.3 农民增收效应第27-29页
    3.2 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条件第29-32页
        3.2.1 需求条件第29-30页
        3.2.2 供给条件第30-31页
        3.2.3 配套设施条件第31-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4 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描述第33-51页
    4.1 稻谷生产区域及其变化第33-36页
        4.1.1 各稻谷产区的生产变化第33-35页
        4.1.2 各省区稻谷生产发展第35-36页
    4.2 小麦生产区域及其变化第36-39页
        4.2.1 各小麦产区的生产变化第36-38页
        4.2.2 各省区小麦生产发展第38-39页
    4.3 玉米生产区域及其变化第39-43页
        4.3.1 各玉米产区的生产变化第40-41页
        4.3.2 各省区玉米生产发展第41-43页
    4.4 花生生产区域及其变化第43-46页
        4.4.1 各花生产区的生产变化第43-44页
        4.4.2 各省区花生生产发展第44-46页
    4.5 棉花生产区域及其变化第46-49页
        4.5.1 各棉花产区的生产变化第46-47页
        4.5.2 各省区棉花生产发展第47-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5 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51-65页
    5.1 模型构建第51-55页
        5.1.1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介绍第51-53页
        5.1.2 变量设置和数据来源第53-54页
        5.1.3 计量模型设定第54-55页
    5.2 实证检验第55-63页
        5.2.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第55-56页
        5.2.2 模型估计结果第56-63页
    5.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65-69页
    6.1 主要结论第65-67页
    6.2 政策建议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同课异构”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自然地理《人教版<地理1必修>第三章》为例
下一篇:GIS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