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0-11页 |
1.4 研究结构框架 | 第11-13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2.1 社会支持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2.1.1 社会支持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社会支持的分类和结构 | 第14-15页 |
2.1.3 社会支持的结果变量 | 第15-16页 |
2.1.4 社会支持研究述评 | 第16页 |
2.2 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2.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 | 第17-18页 |
2.2.3 自我效能感的结果变量 | 第18页 |
2.2.4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2.3 工作家庭增益的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3.1 工作家庭增益的概念 | 第19页 |
2.3.2 工作家庭增益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3.3 工作家庭增益的前因变量 | 第20页 |
2.3.4 工作家庭增益的结果变量 | 第20-21页 |
2.3.5 工作家庭增益研究述评 | 第21页 |
2.4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家庭增益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2.4.1 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 | 第21-22页 |
2.4.2 社会支持与工作家庭增益 | 第22页 |
2.4.3 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家庭增益 | 第22-23页 |
2.4.4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4-30页 |
3.1 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 | 第24-27页 |
3.1.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4-26页 |
3.1.2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3.2 实证分析 | 第27-30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27-29页 |
3.2.2 变量选择 | 第29-30页 |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30-50页 |
4.1 样本资料结构 | 第30-31页 |
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1-35页 |
4.2.1 工作家庭增益量表的效度、信度分析 | 第31-33页 |
4.2.2 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效度、信度分析 | 第33页 |
4.2.3 主管支持量表的效度、信度分析 | 第33-34页 |
4.2.4 家庭支持量表的效度、信度分析 | 第34-35页 |
4.3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4.3.1 自变量——社会支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4.3.2 因变量——工作家庭增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页 |
4.3.3 中介变量——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4.4 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4.5 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38-50页 |
4.5.1 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4.5.2 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工作家庭增益及其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第39-42页 |
4.5.3 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家庭增益及其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第42-45页 |
4.5.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5-50页 |
5 研究结论及管理建议 | 第50-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0-52页 |
5.2 实践建议 | 第52-53页 |
5.3 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