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3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18-20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18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2.1.3 水文气象 | 第18-19页 |
2.1.4 水资源 | 第19页 |
2.1.5 土壤 | 第19页 |
2.1.6 植被 | 第19-20页 |
2.2 灌区生产生活概况 | 第20-21页 |
2.3 灌区管理运行概况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优化配置 | 第23-38页 |
3.1 小开河灌区水资源状况分析 | 第23-27页 |
3.1.1 灌区水资源状况 | 第23-25页 |
3.1.2 灌区可引黄能力与引黄分配指标分析 | 第25-27页 |
3.2 小开河灌区需水量预测 | 第27-31页 |
3.2.1 用水现状 | 第27-28页 |
3.2.2 需水预测 | 第28-29页 |
3.2.3 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 第29-31页 |
3.3 小开河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 第31-33页 |
3.3.1 现状供水条件下小开河灌区水资源承载程度评价 | 第32页 |
3.3.2 规划水平年小开河灌区水资源承载力程度评价 | 第32-33页 |
3.4 小开河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 第33-35页 |
3.4.1 节水方案A | 第33-34页 |
3.4.2 节水和当地水利工程方案B | 第34页 |
3.4.3 备选方案的水供需平衡分析 | 第34-35页 |
3.5 基于地方综合效益最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与优化配置 | 第38-53页 |
4.1 小开河灌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 第38-46页 |
4.1.1 灌区土地承载力系统分析 | 第38-40页 |
4.1.2 灌区土地现实承载力评价 | 第40-41页 |
4.1.3 灌区未来人口承载力预测 | 第41-44页 |
4.1.4 灌区未来人口承载力分析 | 第44-46页 |
4.2 小开河灌区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 | 第46-53页 |
4.2.1 灌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 第47-48页 |
4.2.2 灌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 第48-49页 |
4.2.3 灌区土地利用分区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49-53页 |
第五章 灌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 第53-57页 |
5.1 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措施 | 第53-54页 |
5.1.1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第53页 |
5.1.2 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 第53-54页 |
5.1.3 制定科学的调水配水制度 | 第54页 |
5.1.4 推行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 | 第54页 |
5.2 灌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措施 | 第54-57页 |
5.2.1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 第55页 |
5.2.2 控制建设用地,确保占补平衡 | 第55页 |
5.2.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 | 第55-56页 |
5.2.4 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