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纤维素简介 | 第11页 |
1.2 纤维素酶的分类 | 第11-12页 |
1.3 纤维素酶的生物来源 | 第12-13页 |
1.3.1 微生物来源 | 第12-13页 |
1.3.2 动物性来源 | 第13页 |
1.4 纤维素酶活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纤维素酶总活力的测定 | 第13页 |
1.4.2 内切葡聚糖苷酶(CMC酶)活力的测定 | 第13-14页 |
1.4.3 外切葡聚糖苷酶(C1酶)活力的测定 | 第14页 |
1.4.4 β-葡萄糖苷酶(CB酶)活力的测定 | 第14页 |
1.5 菌株选育方法 | 第14-15页 |
1.5.1 传统育种 | 第14-15页 |
1.5.2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5页 |
1.6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15-17页 |
1.6.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6.2 在能源工业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6.3 在纺织业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6.4 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7 碱性纤维素酶 | 第17-18页 |
1.7.1 产碱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 第17-18页 |
1.8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产碱性纤维素酶的筛选 | 第19-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土样 | 第19页 |
2.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19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1.4 培养基及所用溶液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2.2.1 菌种筛选 | 第21页 |
2.2.2 菌种保藏 | 第21-22页 |
2.2.3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22-23页 |
2.2.4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3-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3.1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25-28页 |
2.3.2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鉴定 | 第28-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亚硝基胍诱变育种 | 第33-4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菌株 | 第33页 |
3.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33页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3.1.4 培养基及所用溶液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4页 |
3.2.2 亚硝基胍诱变方法 | 第34页 |
3.2.3 菌株筛选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3.3.1 亚硝基胍诱变剂量 | 第35页 |
3.3.2 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单因素-响应面法优化产碱性纤维素酶条件 | 第40-5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4.1.1 菌株 | 第40页 |
4.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40页 |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4.1.4 培养基及所用溶液 | 第40页 |
4.2 单因素实验 | 第40-41页 |
4.2.1 不同碳源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0页 |
4.2.2 不同氮源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3 不同无机盐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1页 |
4.2.4 不同pH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1页 |
4.2.5 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1页 |
4.3 响应面分析 | 第41-42页 |
4.3.1 试验设计 | 第4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4.1 不同碳源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2 不同氮源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3 不同无机盐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4页 |
4.4.4 不同pH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5 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结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 响应面分析结果 | 第46-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发酵罐扩大培养 | 第52-57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5.1.1 菌株 | 第52页 |
5.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52页 |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5.1.4 培养基及所用溶液 | 第52-5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5.2.1 种子培养 | 第53页 |
5.2.2 发酵罐培养 | 第53页 |
5.2.3 取样 | 第53页 |
5.2.4 菌体湿重测定 | 第53页 |
5.2.5 酶活测定方法 | 第53页 |
5.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53-54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3.1 不同发酵时间的鲜重 | 第54页 |
5.3.2 不同发酵时间的酶活 | 第54-55页 |
5.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创新点 | 第58页 |
6.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