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12页 |
第一章 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内涵 | 第12-20页 |
一、“美丽中国”的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目标包含三个层次 | 第12-15页 |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目标包含三个统一 | 第15页 |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特征 | 第15-18页 |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整体性特征 | 第15-17页 |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性特征 | 第17页 |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人本性特征 | 第17-18页 |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逻辑 | 第18-20页 |
(一)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视野 | 第18-19页 |
(二)改造世界的生态实践情怀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渊源 | 第20-27页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石 | 第20-21页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20-21页 |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方法论 | 第21页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基础 | 第21-23页 |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实践 | 第21-22页 |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实践 | 第22-23页 |
(三)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实践 | 第23页 |
三、西方生态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国际元素 | 第23-24页 |
(一)基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3-24页 |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4页 |
(三)从国家战略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现代化 | 第24页 |
四、中国生态伦理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元素 | 第24-27页 |
(一)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 | 第25页 |
(二)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智慧 | 第25-26页 |
(三)佛学“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价值 | 第27-32页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 | 第27-29页 |
(一)从“经济持续发展”到“生态绿色发展” | 第27-28页 |
(二)从“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到“人与自然和谐” | 第28页 |
(三)从“保护自然”“循环经济”到建设“两型社会” | 第28-29页 |
(四)从“工业技术革命”到“生态科技创新” | 第29页 |
二、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 | 第29-32页 |
(一)丰富了科学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 | 第30页 |
(二)拓展了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视野 | 第30页 |
(三)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 | 第30-31页 |
(四)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内涵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