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其血压调节机制 | 第12-13页 |
1.2.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第12页 |
1.2.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 第13-14页 |
1.3.1 化学合成类ACEI | 第13-14页 |
1.3.2 生物活性类ACEI | 第14页 |
1.4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 | 第14-16页 |
1.4.1 CoMFA与CoMSIA基本原理介绍 | 第15-16页 |
1.4.2 ACE抑制剂的 3D-QSAR研究 | 第16页 |
1.5 ACE抑制剂活性的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6 分子对接 | 第17-19页 |
1.6.1 分子对接原理 | 第17-18页 |
1.6.2 分子对接软件介绍 | 第18-19页 |
1.7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9-21页 |
1.7.1 分子动力学模拟原理 | 第19-20页 |
1.7.2 生物系统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0-21页 |
1.8 核磁共振波谱 | 第21-22页 |
1.8.1 核磁共振波谱简介 | 第21页 |
1.8.2 核磁共振技术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综合应用 | 第21-22页 |
1.9 本文选题意义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7页 |
第二章 以苯丙氨酸为碳端的ACE抑制二/三肽的 3D-QSAR研究 | 第37-57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与计算方法 | 第38-41页 |
2.2.1 数据集 | 第38-39页 |
2.2.2 分子对接 | 第39-40页 |
2.2.3 分子叠合 | 第40页 |
2.2.4 CoMFA和CoMSIA细节 | 第40-41页 |
2.2.5 Partial-least-square(PLS)分析 | 第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2页 |
2.3.1 分子对接准确性验证 | 第41-42页 |
2.3.2 分子对接结果 | 第42-43页 |
2.3.3 CoMFA和CoMSIA统计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2.3.4 CoMFA/Co MSIA等势图分析 | 第48-51页 |
2.3.5 新抑制肽的预测 | 第51-52页 |
2.4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三章 新型ACE抑制肽的体外活性测定 | 第57-69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实验与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57-58页 |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3.3.1 马尿酸(HA)标准曲线 | 第59-61页 |
3.3.2 ACE抑制肽的体外活性测定 | 第61-65页 |
3.4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第四章 基于MD及 2D-NOESY方法研究ACE抑制肽GEF在不同溶液中的结构性质 | 第69-93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实验与计算方法 | 第69-71页 |
4.2.1 分子模型 | 第69-70页 |
4.2.2 模拟细节 | 第70-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7页 |
4.3.1 模拟分析参数简介 | 第71页 |
4.3.2 分子内距离分析 | 第71-73页 |
4.3.3 溶剂可接触表面积分析 | 第73-74页 |
4.3.4 位置均方根偏差分析 | 第74-76页 |
4.3.5 回转半径分析 | 第76-77页 |
4.3.6 核磁共振波谱实验 | 第77-85页 |
4.3.7 新型ACE抑制肽在水溶液中的弱相互作用分析 | 第85-87页 |
4.4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第五章 基于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研究ACE抑制肽GEF的作用机制 | 第93-117页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5.2 实验与计算方法 | 第94-95页 |
5.2.1 初始结构的获得及处理 | 第94页 |
5.2.2 分子对接 | 第94-95页 |
5.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9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0页 |
5.3.1 位置均方根偏差分析 | 第95-97页 |
5.3.2 回转半径分析 | 第97-99页 |
5.3.3 位置均方根偏移分析 | 第99-102页 |
5.3.4 溶剂可接触表面积分析 | 第102-104页 |
5.3.5 配体与受体之间的能量分析 | 第104页 |
5.3.6 氢键分布分析 | 第104-108页 |
5.3.7 配位作用分析 | 第108-110页 |
5.4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6.1 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展望 | 第118-11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