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4 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7页 |
2.1 我国企业年金现状 | 第22-27页 |
2.1.1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 第22-24页 |
2.1.2 缴纳现状 | 第24-25页 |
2.1.3 运营现状 | 第25-27页 |
2.2 企业年金建立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 第27-29页 |
2.2.1 基本社会保险费率对企业年金建立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27-29页 |
2.2.2 个人缴费对企业年金建立理论研究 | 第29页 |
2.2.3 企业年金建立因素中对个人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 第29页 |
2.3 影响企业年金发展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2.4 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及模式的研究 | 第30-35页 |
2.4.1 国际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研究 | 第30-32页 |
2.4.2 我国企业年金税负发展历程及政策研究 | 第32-35页 |
2.5 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理论研究 | 第35页 |
2.6 养老保险体系缺陷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5-37页 |
3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企业年金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7-49页 |
3.1 公司概况 | 第37页 |
3.2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企业年金制度 | 第37-38页 |
3.2.1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背景 | 第37-38页 |
3.2.2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目标 | 第38页 |
3.2.3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基本原则 | 第38页 |
3.3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企业年金设计思路 | 第38-41页 |
3.3.1 实施范围和对象 | 第38-39页 |
3.3.2 参加人员条件及权利和义务 | 第39页 |
3.3.3 企业年金基金缴费比例及控制 | 第39-40页 |
3.3.4 企业年金账户管理 | 第40页 |
3.3.5 老职工和过渡期职工补偿办法 | 第40-41页 |
3.4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企业年金支付方案 | 第41-44页 |
3.4.1 企业年金支付条件 | 第41页 |
3.4.2 企业年金支付方式的确定 | 第41页 |
3.4.3 企业年金税收文件相关文件研究 | 第41-42页 |
3.4.4 两种计税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3.5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研究 | 第44-46页 |
3.5.1 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3.5.2 中能建企业年金资产配置 | 第45-46页 |
3.6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企业年金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 第46-49页 |
3.6.1 中能建企业年金方案激励性原则还有欠缺 | 第46-47页 |
3.6.2 中能建企业年金投资收益低 | 第47页 |
3.6.3 企业年金缴费未能按照要求严格执行 | 第47-48页 |
3.6.4 企业年金管理透明度不够 | 第48-49页 |
4 中能建企业年金管理的改进措施 | 第49-56页 |
4.1 中能建企业年金方案激励措施的改进建议 | 第49-51页 |
4.2 中国能建集团2016年市场情况的企业年金资金分析及改进措施 | 第51-54页 |
4.2.1 中能建华夏组合业绩 | 第51-52页 |
4.2.2 华夏组合2016年操作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 第52-54页 |
4.3 中能建企业年金缴费方案的改进建议 | 第54-55页 |
4.4 提高中能建企业年金管理透明度 | 第55-56页 |
5 加快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建议 | 第56-61页 |
5.1 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及模式 | 第56-57页 |
5.2 推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建议 | 第57-58页 |
5.3 建立完善的企业年金法律法规体系 | 第58-59页 |
5.4 加大宣传,提升企业年金制度认知度 | 第59-60页 |
5.5 实行企业年金差异化投资模式 | 第60-61页 |
6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1: 中能建下属企业员工激励部分条例 | 第65-67页 |
附录 2: 现行个税级数、对应税率及速算扣除数 | 第67页 |